期刊论文

主页 > 期刊论文

三维目标是学科教学语文中双主体的指导

三维目标是学科教学语文中双主体的指导
 
1、教师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学设计必须考虑三维目标,任何方面的缺失都可能导致课堂不完整。从知识和技能的层面来看,教师至少要向学生传授最基本的生存和生活技能,以及面向未来的发展技能。例如:语文教师教学生如何正确说话,如何写应用文。数学老师教学生如何计算。计算机老师教学生如何制作课件,以及如何使用excel等。他们都在向学生传授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第一维度的水平是最肤浅的水平。它只是向公众解释说,“知识和技能”是教师应该首先关心的问题。它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作用,就像社会的生产力一样。因此,教师必须扎实落实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落实这一点,是激发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一步。因为知识和技能比学生的认知更客观,所以学生对这类知识的兴趣很浅。这无疑增加了教师教学的难度,因为内在的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由于应用风格的创作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相去甚远,学生普遍认为这一部分的内容枯燥乏味。他们宁愿在课堂上做自己感兴趣但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情,也不愿静下心来听老师告诉他们怎么写。因此,即使是简单运用风格的写作也成为他们未来工作能力的短板。当教师面临这样的问题时,要积极应对。“知识与技能”的目标一方面提醒教师注意基础教育,另一方面鼓励教师逐步完善知识结构,避免教学中的“知识”错误。
 
其次,从过程和方法的角度来看,教师需要逐步探索如何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实现教育目标。在过去,这种现象经常出现在课堂上,即“课堂垄断”。它是指在课堂上,本应属于全体学生共同的课堂,却被成绩优异的学生占据主导地位。他们会积极发言,尽可能地展示自己。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基本处于不愿说话、不敢说话、没有机会说话的状态。虽然这也与学生的个人个性特征有关,但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指导。显然,许多教师并没有批判性地反思这一现象,所以他们只能依靠“好学生”的合作来看似“顺利”地完成他们的教学任务。学习是一个塑造和连锁的过程。语文教师要积极激发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欲望,认真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无论成绩是好是坏,还是学生以前的表现是好是坏,老师都应该对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期望。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学生们在老师的期望下发言,说自己想说的话,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经历。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活”课堂,才是我们一直追求的高效课堂。例如:在“我有一个梦想”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公平平等”为主题进行全班教学。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情感体验只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而不是最终目标。教师要想上好这门课,就必须积极开展生成性教学,即引导学生“格物知识”。格子:探究事实的根源,即探究公平的含义;知识:即启发生成性思维:如何做是公平的。当进入这个阶段时,教师正在引导学生进入高思维水平的发展阶段。教学教育是中国教师应始终追求的重点,低效的非教育教学应及时纠正。
 
第三,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角度来看,一门好的语文课应该考虑学生的感受,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对他的个人有什么影响。通过精心设计和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教学,教师应将内隐性学习转化为外隐性学习。内隐性是指在语文课堂学习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无意识的形式发生在学生的潜意识中,借助一定的媒介;外隐性学习是指学生有意识地合理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绩。一方面,教师要通过适当的讲解让学生感知本课的精髓;另一方面,教师要把课堂学习体验与学生的个人生活体验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对积极情感的吸收和表达。
 
   2、学生
 
对于学生来说,首先要积极参与语文课的学习,期待每一节课,内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目前三维目标的目的是告诉学生,学习不仅要满足于掌握教条式的知识或应对学科考试,还要通过学习语文课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和能力。这对学生的主动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要求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在语文课堂情境中积极自主地构建知识。众所周知,在过去的单一应试教育中,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学习,很少主动思考这门课要说什么,我不知道什么,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等等。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一种现象,即教师总是领导课堂,即使教师想努力把课堂还给学生,他们也经常因为学生已经习惯了被动模式而放弃。被动教学对学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因为他们没有充分意识到学校的学习是为了帮助他们成长,而不是支配他们的成长。因此,根据三维目标的要求,学生应不断尝试在课堂上独立学习,根据教师的指导,积极思考,使潜意识中浮动的问题逐渐出现,并独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