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论文

主页 > 期刊论文

尚武尚武“强种”:民族忧患意识的体现

清末以来,西方侵略者的大船利炮打消了清政府“天朝上国”的梦想。曾经经济繁荣、江山统一、文化强盛的清朝帝国,在西方列强的铁蹄下生存,呈现出经济萧条、政治衰落、文化落后的末世荒凉景象。因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承担起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时代重任,在清政府内部洋务派筹办洋务、引进西方科技宣告破产后。救国救民首先在于“强我种族”,而强我种族则要以倡导体育为本。康有为认为,“列强之所以能称霸,是因为他们是武术家;严格引进优胜劣汰、自强不息的进化论思想,倡导以武术强国精神鼓舞中国人民的斗志。在维新派志士的倡导下,尚武思潮在思想界广泛传播,所以中国人都想强身健体,改变固有文明的坏习惯”[1]。为此,梁启超、孙中山作为现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领袖,本着救国救民的历史责任,先后呼吁借助体育强国。
 
梁启超的体育思想集中在他的作品和言论上。他在《论尚武》(见《新民说》)一章中称赞的“尚武以强种、保国”等体育主张,是我国历史上倡导武勇、倡导体育的罕见作品,为现代中国体育的萌芽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前提和理论基础。
 
孙中山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严格的封建专制制度,其辉煌的历史成就和强大的人生事迹足以在历史上辉煌。孙中山以“民族、民权、民生”为终身行动计划,担心民族命运,抵制帝国主义的压迫;他关心民族权力,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他没有忘记民生的困难,积极倡导健身运动。孙中山提出的强大、保护国家的体育思想,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无耻体育的意义提升到了“民族生存”和“国家兴衰”的历史高度,可以说“国家兴衰,体育责任”。今天,重新打开梁启超和孙中山体育主张和意见的篇章,不仅能让人们看到现代民族资产阶级政治领袖的体育思想,而且还能给今天的人们带来许多有益的灵感。
 
尚武尚武“强种”:民族忧患意识的体现
 
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着“文德第一,武德第二”的文化心理习俗。根据“好铁不钉”的生产经验,公众形成了“好人不当兵”的文化偏见。为此,梁启超认为,中国人民拒绝战争,因为他们喜欢和平,缺乏尚武民风,这实际上是中华民族的“极大耻辱”。因为“没有尚武之民,虽有文明,虽有智慧,虽有人民,虽有广土,就不能站在竞争激烈的舞台上”[2]。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了“尚武者民族的活力,国家为之服务,文明为维持者服务”[2]的论断。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强大的意志力,即使有超人的智慧和美德,也很难独立于世界民族的森林。因此,“武术精神”是一个国家建立国家的重要因素。武士精神和尚力思潮是梁启超“民族思想”的中心内容。两者都是国家安全和民族生活的内在要求,民族精神中的武术习俗必须通过艰苦的军事实践和民族体育来形成。为此,梁启超强烈倡导武术的体育精神,以培养体格健壮的国民。在《新民说》中,他高度赞扬了古希腊城邦斯巴达的“军民教育”和“国民体育”的教育方式。本文描述了斯巴达人从童年到老年的军事体育教育,“斯巴达人从小就参军,刻苦练习跑跳投等各种体育技能;饮食粗糙,几乎野蛮,以培养勤奋耐劳、不怕寒暑的生活方式和英雄勇敢、不怕危险的精神;经历过这种几乎残酷训练的斯巴达人,无论老少,都勇敢好胜。”[3]。梁启超指出,西欧所有国家都遵循古希腊斯巴达城邦军事体育制度,实施“军民教育”,重视体育在国民素质和民族品格培养中的作用,“除了“军事体操”、击剑、赛马、足球、游泳、比赛,必须提倡,必须让所有人都有“军民”的强壮体质(梁启超的新民说?“论尚武”)[4]。实施“军民教育”是欧洲列强国力强大的重要原因。因此,中华民族必须利用体育的力量来提高整个民族的身体素质和精神状态。梁启超的“强种”体育思想是民族忧患意识的体现。
 
孙中山出生在广东省中山县(原香山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孙中山小时候住在农村,喜欢各种体育游戏。他经常和童年的玩伴一起游泳、踢羽毛球、登山、钓鱼、捉蟋蟀。同时,他也特别喜欢传统武术。年轻时,孙中山精力充沛,喜欢各种运动。在保持健康的同时,他注重营养和饮食的有机结合,学习了一种在日本流传的“抗健康技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孙中山赴美就读于夏威夷意奥兰尼学院和奥阿胡学院,系统地接受了西方现代教育。孙中山作为一名国际学生,不仅树立了“改革祖国,拯救受苦同胞”的雄心壮志,而且系统地学习了现代西方学校的体育项目。这直接促进了孙中山形成“强种”的体育观念。孙中山青年时期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老中国,江河日下,国情衰退,内忧外患不断,整个中华民族面临着深厚的生存危机。艰难的生存困境引起了中国人民强烈的生存危机感。中国人民意识到“自强不息”迫在眉睫,于是知识阶层的先进人物以体育为手段,在“富国强兵、健身强种”的时代大喊大叫。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孙中山提出了“强种保国、强民自卫”的号召。他认为,“只有身体强壮,才能有效防卫和保卫国家;只有国民身体强壮,才能保证国家的生存。” [5]。1915年,在上海精武体育会积极活动中,孙中山在“精武会”毕业典礼上大力倡导中国固有的技击技术。“技击技术是中国的精髓,自枪炮发明以来,国家技术一直在下降。”[5],他接着举了一个例子,展示了技击技术在战争中的作用,“通过欧洲战争的实践证明,枪炮是用来冲锋的,肉搏战不是技击技术”[5],并预测“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枪炮最终会穷于用,而中国未来与列强打交道的最后五分钟将以技击技术为强有力的后盾”[5]。孙中山从救国救民的立场出发,提出了尚武以强种的体育思想,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族忧患意识。即使在今天,这种思想仍然闪耀着哲学的智慧,仍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