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论文

主页 > 期刊论文

以“保国”强身“保国”:突出民族生存意识

以“保国”强身“保国”:突出民族生存意识
 
受启蒙思想家的启发,梁启超认为:“人格包括性格、智力和体力;人民、新人和现代人包括民权、智力和民力;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是新民权、开放智慧和鼓励民力。”从梁启超的思想来看,他提倡“德”、“智”、“体”、“美”共同发展的综合教育。梁启超将建立新学校、培养变法人才作为变法图强的关键。他认为,中国遭受外国欺凌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缺乏“人才”、“智慧”无知和“教育”落后。梁启超以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顽强的改革热情,指出,要使中国从贫穷走向繁荣,必须放弃祖先,放弃祖先,必须从改革教育、启迪人民智慧、培养新人开始。梁启超在解释鼓民力的“力”时指出,力是指人的“生命力”、“意志力”、“体力”和“军力”。旺盛的生命力是个体实现救国理想的必要物质条件。只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产生坚定的报国之心和相应的实际行动。因此,梁启超不止一次指出:“身体不好,人就活不下去,或者活得无越,所以要给他各种运动”[6]。不仅如此,梁启超还在他的《变法通议》中在《学前教育》一文中,设计了“儿童教育”的课程内容,包括“每天下午上课前练习体操,稍微遵循学前体操的方法,或者在1月或2月上一节课,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忍不住听他们玩”[7]4关于儿童体育的专门规定。
 
梁启超一定要进行智力游戏,参加体育对孩子身心的积极影响,并建议尽可能缩短孩子的学时,把剩下的精力花在培养各种体育技能的课外活动上。孩子是国家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孩子的健康是国家素质提高和强国的前提。梁启超以体育为手段,形成了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和“培养健康儿童”,实现了保存民族血脉和民族命脉的强身健体。“保国”的体育思想是民族生存意识的体现。
 
1896年,英国人在一篇文章中称,“中国人实际上是东方的‘病人’”,他们的思想状态“麻木了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真相)。此后,“东方病人”成为欧洲和美国对中国人民的挑衅性名称。孙中山愤慨地写道:“中国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东亚病人’,自然已经成为这样一个满足欧洲野心的地方。”为了尽快摆脱“东亚病人”的称号,中国知识阶级普遍将振兴民俗、加强国家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固有的技术攻击技术上。因此,孙中山呼吁公众“恢复中华民族的地位”、“学习技术”和“学习欧洲和美国的优势”。1905年,在孙中山的建议和领导下,联盟成员在日本东京建立了“体育会议”,整合体育技能和军事技术,举办各种形式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孙中山在广州高等师范学校发表演讲时指出,几千年前,中国在经济和文化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而贫困落后的中国要想繁荣昌盛,就要靠“一跃之功”。他积极鼓励广州师范学校实践体育的学生以“一跃之功”证明,“东亚病夫”实际上是列强对我国的歧视和蔑称。孙中山深深感受到中国面临的深刻的国家生存危机和鸦片输入后国民身体虚弱的客观现实,强烈肯定体育对国家繁荣和国家体质改善的重要性,“体育是提高人民身体素质的基础”,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中,“国家教育,体育第一”。先生在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试图把每一个流淌着中华民族血液的人塑造成一个健全的“文明人”,从而实现他体育强国的目标。否则,“堂堂中国人”就会失去发怒图强的机会。在弱肉强食、生存竞争极其激烈的时代,如果“不知道如何自卫自强,就很难立足世界”[7]4。因此,孙中山的体育思想“反映了他在激烈的民族竞争中对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思考”。他提倡以体育为手段加强“保护国家”的体育思想是民族生存意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