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论文

主页 > 期刊论文

“麻阳”模式下的民族教育措施

“麻阳”模式下的民族教育措施
 
麻阳苗族自治县位于湘黔边境湖南省西部。全县总面积156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5.5万亩,辖17乡6镇,总人口37.1万人,其中苗族占76.8%。它是中国五个单一的苗族自治县之一,现在是一个省级贫困县。麻阳县的区位特点可以用“边、穷、山”三个字来形容。民族地区的教育深受其区位特征和文化环境的影响。麻阳县民族教育的发展要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环境下,出现了不同的教育资源分配模式、办学布局和教育规模。自然环境的独特性和经济发展的落后,导致民族教育规模小、办学难度大、教育资源稀缺。“民族教育发展相当落后,主要体现在教育环境差、教学资源不足、资金投入有限、师资素养低、稳定性差、教育质量低。”因此,麻阳县政府和各级教育部门采取多种措施,努力改变教育落后的现状。
 
(1)提高认识,牢固树立兴教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主导地位。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首先要改变思想观念,提高认识。多年来,麻阳苗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把教育放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认为,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教育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民族问题、政治问题和金钱问题。教学落后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生产力水平低、人口素质低、致富无路可走。在不断改革发展中,政府和群众一致认为,教育是加快经济发展、实现雪峰山区域跨越式发展和民族团结的基础和希望。基于这一理解,麻阳历届领导班子始终坚定不移地优先实施教育发展的既定方针,始终把教育发展作为重中之重。
 
(2)尊师重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民族的兴衰关系到教育,教育的成败关系到教师。教师作为教育的直接组织者和实践者,其思想意识、专业能力和文化素养直接决定着民族人才的培养。”显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专业、专业、结构合理、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发展民族教育的重点。面对教师短缺,麻阳县坚持“教育兴县、教育强县”的道路,以人才为最宝贵的资源。一是实施“五不”政策。即不注册、不组织介绍、不档案等“五不”,可以申请工作。二是加强原教师的继续教育。鼓励教师通过电大、函授等学习,不断创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加强教师培训,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三是连年积累中小学教师,努力争取大学生志愿者支持教育。
 
(3)落实政策,增加教育投入
 
近年来,麻阳县民族教育的快速发展首先得益于麻阳县民族自治制度的实施。县政府积极将民族教育文件和制度的实施效果引入政府绩效考核,全心全意探索民族教育办学模式,集中精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民族教育。一方面,不断加大对民族教育的人力、物力、资金投入,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和环境,改变设备短缺和落后;另一方面,奖励教育专家和优秀学生。在县财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保证民族教育投入占总支出的30%以上,每年设立40万元教育奖励基金,奖励教育专家和优秀学生。
 
(四)开辟捐资助学渠道,确保贫困生受教育
 
由于地方经济发展落后,地方财政有限,居民收入水平低,贫困点多,面广,线长,政府教育经济能力有限,贫困家庭孩子上学难。面对这样的背景,麻阳县政府和开辟了捐赠资助学的渠道,保障了每一个贫困生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