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无法量化的
时间:2021-10-22 09:17 所属分类:经济论文 点击次数:
市场改革任重道远。
一九九三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我国开始了经济转型。为了加速市场化改革,与国际接轨,我国在市场化初期即申请加入WTO。它体现了我国市场化改革的决心,也是融入国际社会的期望。我国因未能在国际上确立市场经济地位,而作为“非市场经济成员”加入WTO。因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WTO议定书》中有一些“特殊”的不利条款,特别是第15条和第16条,导致我国连续多年成为遭受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并在某些国家被"特保"。
回首我国入世十年,初期的改革,不但决心大,更有动力。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乘着国际列车,乘着WTO的“红利”,源源不断地将我国的产品销往全世界。享有全球工厂、最大出口国、外汇储备第一、中国崛起、G2等一系列荣誉。在突如其来的成绩面前,市场经济地位的问题早已抛之脑后,是否要继续进行改革受到质疑。如果没有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轮胎特保案”的发生,人们似乎都无法冷静下来,反思,自己是否出现了问题。
实际上,我国改革的基本任务远未完成。政府干预过多,经济结构不合理,社会矛盾不断累积。温家宝总理反复强调,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长是“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这一认知,自上而下应该说是明晰的。但问题是,当短期的发展机会到来时,我们会更加重视眼前的利益,甚至会盲目乐观,热衷于“中国模式”,把本来应该改革的难题推下去,以至于错过了改革的最佳时机。不难想象,在目前的发展模式和我们的比较优势下,环境与资源的过度透支,能维持多久。像重商主义那样无限制的出口和美元积累可以持续下去;不是主要依靠国内需求,而是将经济命门系在国外,甚至某个国家是否存在巨大危险。对于这些问题,只有理智和常识才能判断。
不能否认,近年来,伴随着经济成就,我国改革步伐明显放慢,改革的动力也失去了。我们的改革是政府推动、政府主导。其中包括道路、利益结构、政策制定、过程控制等。总的来说,我们国家的改革是成功的。但是,既有问题又有矛盾,无法回避。我们要在改革的道路上走先河,走由弱到强、由外到内的路线图,现在的改革已经从“难处”转向了改革者的“家门口”。而且在此过程中率先推行改革的那群人已经为改革付出了代价,并期待着通过继续改革,以达到共同富裕,分享改革成果;那些没有改革过或者没有改革过的那些人将成为改革的受益者。现在的改革正处在一种矛盾的状态——有压力,没有动力,没有改革的动力,没有追求更大的发展。
目前,我国的市场化程度已达60%以上,且相关法律体系已基本建立。发达国家走过的路,我们用3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这条路。这是一种肤浅的手淫,是只见树不见的僵化思维惯性的典型体现。市场经济的本质并不能反映在有形的市场中,而是表现在人们思想深处的法治精神、自由、权利、责任、自律等法治精神。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中充斥着一片混乱,集中表现为有市无序。所以,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无法量化的,更无法用GDP来衡量。我们国家现在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都要从根本上找出原因,就事论事,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按住葫芦。史实告诉我们,建市场易立制度难,树精神更难。在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取得的成就,是近二百年来所没有的。如果没有文艺复兴、启蒙、资产阶级革命等中世纪开始的,不建立民主政治制度,没有彻底改造和升华思想观念,市场经济只能是空中楼阁。在我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思想启蒙和精神洗礼,等级制度、特权思想、官本位、潜规则等根深蒂固于人们的潜意识之中,缺少市场经济中的观念要素,对市场经济和法治国家的认识和理解相当肤浅。社会存在着发展的规律性,捷径探求既有限度,又有危险。所以,我们要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虚张声势、盲目乐观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