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经济论文

缺乏“民富”的中国经济增长能持续多久?

时间:2021-12-16 14:31 所属分类:经济论文 点击次数:

不管是按经济学理论来进行解剖学,还是从世界各国经济实践的角度来看,作为GNP紧密联系的居民收入应该与GDP增长同步。但是,在中国经济一路高歌猛进的大背景下,人民收入的递增步伐却异常沉重,它远远落后于GDP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这一点不仅令所有经济学家大跌眼镜,而且让普通老百姓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更令人不解的是,连年大红的政府财政并未建立起一套相对健全和完善的公共保障制度,更令人费解。一个奇怪的问题是,缺乏“民富”的中国经济增长能持续多久?缺乏社会福利产品的中国社会还能靠什么赢得长治久安?
“国富民强,民不聊生”虽然中国GDP在过去十年里一直保持着两位数字的强劲增长,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虽然中国财政在2010年强劲扩张8万亿美元,但仍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财政收入国,仅次于美国,但是这样辉煌的成绩却没有带给国人一丝兴奋,一张接一张政府的红色成绩单,经济学人对此深恶痛绝,普通民众也开始产生更多的感性疑问。
大刀阔斧地跑出GDP增长速度,这是中国经济的一道独特风景。就近5年来看,数据显示,2006-2010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为11.24%,在2007年,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达到21.48%,在这段时间里,财政收入增长了32.4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在五年内增长9.72%,农村增长仅为8.86%。扣除年平均价格涨幅2.96%,城乡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只有6.76%和5.9%。一是财政收入跑赢了国内生产总值,二是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GDP,二是政府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人民所得却越来越少。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已达17.9%,这仍然是近5年来的数据。这一比率上升至20.8%,而同一时期城市和农村的人均年收入从2006年的7.09%降至2010年的6.28%。而且就总量而言,2006年我国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仍超过40%,但到2010年,这一比例已经下降到36%。而在国内生产总值中,财政收入与居民收入之比的逆向变化无疑说明了一个事实:一个国家不能同时分享经济增长的果实,其绝对量的增加是以后者相对量减少为前提的。应当看到,劳动收入占GDP的比重作为居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也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2006年至2010年,根据国内权威统计,在居民部门,劳动报酬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由39.68%下降到34.46%,下降5.22个百分点。政府各部门净生产税比例从15.93%上升至17.69%,提高了1.76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折旧和经营盈余(也就是资本收益)由44.39%上升至47.85%。除了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呈递减状态外,我国工薪阶层税负占全部税收收入的65%左右,这一结果不仅高出英美发达国家40多个百分点,而且在发展中国家中居于首位。
要特别强调的是,国有企业作为全民非劳动收入最主要的渠道,其分红也同样带来了失望和叹息。根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2008-2010年,国有企业总利润为4.48万亿元,但是三年累计派发股息1860亿元,只占总利润的4%;尤其是国有企业赚了最多的钱,股息就达到了440亿元。而且即使这点股息微乎其微,也不能分到“全民”手里,要么上交财政部,要么由国资委消化。对中国人民来说,能像美国人一样享受政府多次全民退税的乐趣,也可以像新加坡国民一样,从政府那里获得财政盈余资金的分配,与英国成年人一样,从国有化银行那里获得股票,这完全是个难以实现的梦想,而最多得到的,就像国资委副主任邵宁所说的“国有企业资产是全体人民储蓄”这样的无意义的说教和虚幻的承诺。这些钱都去哪里了?事实上,每个纳税人都很好奇,那些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来的巨额财政收入到底是花在什么地方的呢?同时,一种被大众认同的镜像是:中国的公共财政在合理开支和精打细算的生态环境中也经常发生不合理开支和铺张浪费现象,由于行政管理上的巨大支出占用了公共财政资源,这种情况经常发生,愈演愈烈的官员腐败行为吞噬并侵蚀了国家财富。在此,笔者仅从几个片段中得出一个辨析——行政支出:一个充裕的“国家机器”。在中国,用于行政开支的增加远远超过同期GDP增长和财政收入增幅,这是一种非常特别的经济和政治现象。有资料显示,1978年各级政府的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支出的4.7%,但在2010年上升至23%,相对地,绝对成本从52.9亿上升到40亿,在32年间增加了800多倍。政府管理费用的大幅增长,主要是由于公务员人数和平均工资水平快速提高所造成的人力成本增加。据财政部有关报告,目前我国财政扶助人员约6700万人,政府和民间的比例为1∶19,既是中国末代王朝清朝1∶911与建国初期1∶600之比,而且横向上也大大高于世界各国,例如美国的官方人口比例大约是1∶94,英国是1:84,印度是1:67。三公消费:难以计算的“糊涂账”。政府财政开支中,对三公(公款吃喝、公费出国、公车消费)支出,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财政部门,都讳莫如深。尽管如此,学者们仍对每年“三公”开支估计达到一万亿元。这样的推算当然不会有过多的结果。单就公共汽车消费而言,来自于财政部和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数据表明,当前,党和政府的单位的公务用车总数已达200多万辆,用于公务车辆的消费支出达到1500亿元~2000亿元。一年公务车购置费增长幅度超过20%,其增长速度不仅与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相匹配,与此同时,GDP增长率大大超过了。楼:政府再穷也不能穷的“形象工程”。不像几年前广州番禺区政府盖豪华写字楼而饱受社会舆论诟病,现在政府和政府部门为自己营造超值办公场所的现象似乎是见怪不怪,甚至是这种大起大落的现象。在安徽,虽然2009年望江县财政净余额仅为210,000元,但是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却建立了一座耗资6374万元,相当于美国白宫8.5座的政府建筑。而在广西,2010年宜州市财政收入仅为4.08亿元,而地方政府为建设城市中心建筑而花费9328万元,占到全市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兰州市财政局自建了高达一亿三千万元的“天价”综合办公楼,更有山西省粮食局挪用国家粮食储备金150万元用于建设供政府官员休闲的“云峰阁”宾馆和粮神殿。国际性会议:一场盛大的“超级盛宴”。而不像主办奥运22亿美元、投入450亿美元举办世博会,就能在国际上扩大国威,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大肆鼓吹、贴上“国际”标签的各种国际会议,显然不利于中国的形象,却成了消耗财政资金的重要新丁。有资料表明,从2000年到2009年,中国举办的国际会议数量持续增加,从每年83次增加到245次。这次政府直接或间接主办的国际会议最终都是由财政承担的,从为外国客人提供头等舱,到五星级宾馆的住宿待遇,从购置一大批固定资产,到给客人们数码相机的购买,再到笔记本电脑、大红包、苹果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等,中国举办的国际会议,从举办豪华会议、分配高规格的旅游观光等,几乎每一处细节都渗透着财气,一掷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