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论文
我国食糖生产面临的市场风险
时间:2022-01-01 18:10 所属分类:经济论文 点击次数:
国内糖类进口策略。
(一)国内食糖生产效率提高。
为了改善当前的进口贸易格局,在国际食糖市场上生存和发展,中国食糖必须努力降低糖料种植和糖类加工成本。可通过在食糖产业链上推行规模制糖;通过科技创新提升食糖生产质量,调整糖业区域布局,优化糖业区域布局,提高国内食糖生产效率,提升竞争力。与此同时,建立高效的糖业物流系统也是提高糖业效益的有效途径。制糖企业实现规模经济的途径并非扩大或新建一些大型糖厂,而应通过挖潜改造,充分发挥现有生产能力。在中国,制糖成本较高,主要是因为制糖和制糖两个环节以及制糖政策的共同作用。提高中国制糖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是制糖环节。应从制糖环节和糖业政策两个方面着手,以糖料生产为核心,降低糖的生产成本。增加蔗糖和企业的总回收率能够显著降低企业的制糖成本,从而提高利润空间。
(二)国内市场为主的进口调节为辅。
我国是世界食糖生产和消费大国,是食糖净进口大国,出口优势不明显。1-7月,我国糖类进口量71.4万吨,比去年同期下降17.3%;出口食糖6.2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60.6%。我们2010年对糖的进口量为194.5万吨,商务部9月底公布了2011年食糖进口量与2010年持平。我们对糖类消费仍应坚持以国内生产为主、进口调节为辅的原则。糖类进口贸易的重点应该是调节国内总量平衡,进一步发挥其在沿海地区的优势;同时,也要充分利用价格杠杆,抓住食糖进口主动权。
(三)糖类进口来源地多样化战略。
为了维持国内食糖市场的稳定,必须确保国内糖进口的安全,既要保证充足的供给,又要在国内供给不足的情况下,确保进口来源可靠、廉价。另外,糖进口量的大幅增加还将导致国内近期市场供需不平衡,导致国内糖价剧跌,对国内制糖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产生严重影响,造成国内市场混乱,对我国食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为此,我国应既采取必要的措施,又要有充分的准备,以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近几年来,中国糖类进口量中近80%来自古巴、泰国、澳大利亚和韩国,进口来源单一,进口集中程度高,不利于糖类进口安全保障。为了继续加强和巩固诸如古巴这样的传统食糖进口国的关系,积极扩大食糖来源,并增加来自糖价较低的巴西等国家的进口,从而努力使糖进口来源多样化。
(四)利用糖期货市场规避风险。
糖是国际期货市场上成熟和活跃的品种,自90年前全球第一个糖类期货合约诞生以来,一直到现在,国际食糖市场的经验表明,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的紧密联系有利于提高食糖市场的效率。由于期货价格反应了未来的供需,糖类种植者和糖类生产商可根据下一生产周期提供的市场供需情况,并可预测下一生产周期的价格变化趋势。确定下一阶段的种植规模和产品结构,减少或增加市场供应,使市场供需基本平衡;制止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参考国际食糖期货市场的成熟经验,建立食糖期货市场,有利于深化糖业流通体制改革,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决策的科学性,也有利于糖料种植者、食糖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规避市场风险,调整市场供需和现货市场价格。
(五)建立一个糖类进口的预警机制。
在波动性大、竞争激烈的国际食糖市场面前,国外廉价食糖将给我国糖业、糖业带来巨大的压力,我国食糖生产面临的市场风险也随之加大。我们通过建立一套功能完备、反应灵敏的糖业市场监测预警系统,能及时、准确地为政府宏观决策和糖业者提供食糖市场动态信息;当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提供适当的保护与支持,以抵御和缓解市场风险冲击,保护食糖生产商的利益,推动食糖行业稳步发展。主要内容包括:糖类需求、价格、存货、进出口贸易经常监控,及时提供分析报告、预测市场状况有可能发生重大变化,及时发布相关市场信息,引导糖业企业规避风险,当国内市场因进口大幅增加而价格下跌时,应采取政策扶持,不违反WTO规则,降低糖类生产商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