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实践证实了其可行性和优势
时间:2022-04-04 22:29 所属分类:经济论文 点击次数:
众所周知,1929年经济危机带来的经济负增长持续了四年。有鉴于此,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宏观调控逐渐介入其经济发展,形成了市场经济运行中完善的金融监管和信用体系。当然,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问题,甚至出现了更加严重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笔者认为,这是由私有制的矛盾和社会制度的性质决定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管理和宏观调控是无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显著的特点或优势:坚持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相结合,宏观调控具有有效、规划、科学的优势。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目标,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中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本作用。此后,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报告多次重申这一点。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活力,保持经济的稳定运行;既能弥补市场失败的缺陷,又能弥补政府行为效率低的缺陷。例如,在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时,中央政府果断出台了扩大国内需求、促进国际金融危机挑战增长的十项措施。上述十项措施不仅能有效缓解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能有效解决中国工业产能过剩、产业集中度低、缺乏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市场竞争力弱等单纯依靠市场无法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也具有有效、规划、科学等优点。
1.宏观调控的有效性。研究发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具有将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相结合、有效调控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优势。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也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本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完善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可以说,坚持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相结合,一方面可以将市场机制的效率功能引入社会发展的目标轨道;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市场机制的自发性,充分有效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有效性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基于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比基于私有制的宏观管理更有条件。在宏观调控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将人民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地方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结合,更好地发挥规划和市场的优势。
2.宏观调控的规划。新自由主义理论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的有计划经营和发展是不可想象的,而且是有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国民经济的有计划发展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内在要求。国民经济的有计划发展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表现,仅限于现有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科技的发展程度和人民的经营能力,不能满足经济规划的要求。与追求新自由主义的西方国家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经济职能负责组织经济和社会发展,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本作用;另一方面,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在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分配政策、区域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经济发展实践证实了其可行性和优势。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在发展目标、增长速度、经济规模、战略重点、区域平衡、民生改善等重要方面实施有计划的规划和监管,特别是中国政府的财政支配和调度权,对调控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3.宏观调控的科学性。主要是调控经济周期,避免经济发展的起伏。在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中,我们不断探索如何实现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并将其提到实施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在研究经济周期性波动、阐述科学发展观和宏观调控时,中国学者指出:中外经济周期的波动史有两种经验教训:一种是中国原计划经济体制和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的起伏,另一种是西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起伏。改革后,1977-2001年又经历了四次周期性波动。虽然两种起伏的经验教训具有不同的制度特征,但也包含了一些相似的规律机制,即在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投资和生产容易积累过度扩张,扩张会遇到各种资源供应的限制,越起伏,越会导致起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这一规律机制仍将发挥作用,特别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时。中国的经济周期仍有其独特的规律,对中国的宏观调控有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