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论文
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经历了规律性的演变
时间:2022-04-29 23:32 所属分类:经济论文 点击次数:
分析中国经济增长阶段
(1)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两个阶段。
从经济增长的历史来看,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经历了规律性的演变。Kuznets(1971)总结了经济增长中主要指标的变化趋势,总结了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一般程式化事实。本文采用经济增长会计检验方法(Chow,1993;Heytens&Zebregs,2003),建立以劳动和资本为主要生产要素的总量生产函数,以衡量投入对产出的贡献,其中投入增长无法解释的残差被称为全要素生产率(TFP),用于衡量技术进步,表示投资保持不变时的产出增长。假设规模报酬不变的总量生产函数:Y=AF(K、L),Y、K、L和A分别是时间T的产出、资本存量、劳动和技术水平。生产函数求导时间t,所有项目除以Y得:G(Y)=G(A)+αG(L)+βG(K)中G表示变量增长率,α为劳动生产弹性,β为资本生产弹性。在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下,弹性的和等于1。G(L)在左右两侧减去整理:G(Y)-G(L)=G(A)+BG(K)-βG(L)。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功之前,也就是1800-1890年,资本收入份额呈上升趋势,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小于资本劳动比率的增长,资本劳动比率大于劳动生产率;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经济走向成熟,1890-1966年资本收入份额下降,全要素生产率和贡献率呈上升趋势。可见,美国的经济增长过程符合Kuznets(1971)总结的阶段规律。在工业初期,资本增长表现出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在后期,技术增长表现出收入分配的平衡。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经济体都能成功地从初级阶段转变为高级阶段。比如苏联陷入初级阶段的中等收入陷阱而不是高级阶段(Ofer,1987)。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否符合这条规律?我们运用上述增长核算检验方法来分析中国的实际情况。
(2)变量说明和数据处理。
Y产出选择国内实际生产总值,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3》公布的1978-2012年名义GDP和基于1978年不变价格的GDP指数,可以计算出2000年不变价格的实际GDP。计算公式如下:每年实际GDP=9214.6*每年根据1978年GDP指数/759.9劳动L选择就业人员总数。为了符合GDP流量的概念,统计年鉴公布的年终就业人员总数需要与上一年平均计算,以获得年中就业人员总数。资本存量K的估算一般采用永持续盘存法。具体公式如下:Kt=It/Pt+(1-)Kt-1。衡量价格指数最合适的指标是从1991年开始公布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因此1990年之前的指标只能被其他价格指数所取代。本文采用投资隐含平降价格指数,取代1991年之前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至于折旧率,没有很好的衡量方法。统计年鉴指出,目前我国还没有重估固定资产的基础,只能应用规定的统一折旧率。鉴于这种情况,本文采用了Holz(2006)的估计方法,包括KT=KT-1+ITPT-IT-IT-,表示资本将在一年后退出生产,在Holz(2006)的设置中,这样的假设避免了引入固定折旧率带来的误差。根据这种方法,本文计算了2004年后的资本存量。模型中的资本收入份额和劳动收入份额为1,因此计算了劳动收入份额。本文采用李斌(2009)的方法计算劳动收入份额α。具体思路是分别计算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收入,然后以当年的名义增加GDP。农村数据来自《中国农村居民调查年鉴》,其他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使用上述数据和方法补充2007年以后的时间序列。结果见表3。
(3)结果分析。
将获得的数据带入增长会计公式,可以找到所有因素的生产率结果。本文根据实际情况将中国经济分为几个阶段。应用上述计算结果,平均每个阶段的数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经济的转折点此走上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道路。1979年设立经济特区,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合同责任制,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生产热情,提高了经济效率。相应地,1984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达到第一个高峰;1985年至1988年,1986年全国所有制企业改革启动,全国所有制小企业可积极尝试租赁、合同经营、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促进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同期全要素生产率持续增长;1989年至1991年是中国经济改革的僵局阶段,全要素生产率下降,1990年跌至谷底;1992年至1995年,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改革开放加快,直到1994年,对外贸易全要素生产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对贡献增加到60%左右,但随后呈现下降趋势;1996-2000年,受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一直在下降,1999年跌至谷底;2001-2006年,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全要素生产率大幅上升,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2007-2012年,随着北京申奥成功,大量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新一轮资本投资,资本劳动率大大超过劳动生产率,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降至负,相对贡献率降至最低。改革30多年来,随着政府政策的变化,总量生产函数中的全要素生产率波动,但并没有使经济持续增长,这表明政府的产业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只起到一次性作用,随着改革空间的减少,对经济的影响逐渐减弱。总体而言,中国的劳动生产率、资本劳动比率逐年上升,而资本产出比率先上升后下降。近年来,它呈现出上升趋势,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根据Kuznets(1971)的评价标准,中国经济首先从初级阶段转变为高级阶段,然后转变为初级阶段。在中国的高级阶段,从1985年到1995年,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仅达到60%,没有达到美国高级阶段的80%左右,从而表现出混合增长模式。本文解释了这种增长模式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