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经济论文

微观经济学研究中心是家庭和企业的经济行为

时间:2022-06-02 22:56 所属分类:经济论文 点击次数:

进入新世纪后,从国际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贫富对抗、高失业率、通货膨胀等经济问题相继出现,已成为阻碍各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事实上,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有限的资源和不合理的分配。在这种背景下,人们总是追求有效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应用,这也是经济学领域的一个高度关注的问题。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别从资源分配和利用层面进行研究。它们既有联系,也有很大的差异。
1.分析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学的发展阶段。
1.1发展阶段的西方经济学领域。
从15世纪到19世纪,西方国家重视商业,本质上是对现代社会生产模式最早的理论研究。需要注意的是,这一领域的研究倾向于产品流通,内容主要基于各种政策文件。在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中,各种理论知识呈现出分散的特征,这也是西方经济学发展的最初阶段。20世纪50年代,19世纪70年代,是西方古典经济学的舞台。作为这一阶段经济学的代表,亚当·斯密出版了《国家财富论》,标志着现代经济学的诞生。其中,理论提倡调整价格等社会市场机制,使人们能够在重视个人私利最大化的过程中合理有效地分配社会资源。
1.2形成并建立微观经济学阶段。
从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学领域的经济革命催生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这也是微观经济学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随着价值理论的提出,相关经济学家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边际效用价值理论与生产成本理论有效结合,形成了以平衡价格为核心的经济体系,是微观经济学诞生的重要理论基础。
1.3发展宏观经济学阶段。
现代社会的西方经济学以20世纪30年代的凯恩斯主义为主要标志。在凯恩斯的研究中,从总体需求的角度分析了国民收入的决定,并很好地解释了各国失业现象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具体的方法预经济和需求管理。这种以国家干预为基调的经济理论和政策已成为宏观经济学诞生和发展的重要理论知识。
二是宏观经济学者与宏观经济学者的区别。
2.1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作为核心理论,价格理论认为家庭和企业在市场经济过程中通常是由价格控制的。产品的生产、生产和生产需要由市场经济的价格决定,产品的价格也有效地调整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这一理论提倡通过调整各种产品的价格来促进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国民收入在宏观经济理论体系中起着绝对的核心作用,倡导以国民收入的决定性作用为中心,有效研究社会资源的利用,并以此为基础,深入探讨国内国民经济体系的实际运行状况。
2.2对象层面的差异。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社会范围内单一经济主体实施的各种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将国民经济整体视为研究对象,其中自然包括单一经济主体的各种经济行为及其问题,包括家庭和企业,整个社会经济是由各种单一经济单位组成的整个社会体系。可以看出,微观经济学研究中心是家庭和企业的经济行为。也就是说,微观经济学提倡家庭如何在各种商品的消费中有效地应用自己获得的优先事项,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家庭成员的具体需求。同时,企业还需要在合理分配到各种商品生产过程的前提下,将其有限的营业收入最大化。从某种程度上说,微观经济学诞生、发展、应用的前提条件是居民个人、家庭和企业个体在发展过程中追求或正在实施的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佳行为,而宏观经济学则是从社会范围内研究和考察其内部经济能力。
2.3基本内容层面的差异。
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产权经济学和时代经济学成为现代微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现代经济学的不断发展、产权经济学和时代经济学的不断发展。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体系包括国民收入决定、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
2.4分析方法的差异。
作为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单个经济单位出现的各种经济行为,其研究方法具有量化倾向,而宏观经济学则是基于对国民经济整体实施问题的研究,研究方法呈现出总量化发展的趋势。简而言之,个人分析是关于如何确定经济变量的单向值。例如,一种商品的价格是微观经济学中研究价格的主要组成范围。换句话说,微观经济学更倾向于研究价格变量的单一值。总量分析要求宏观经济学分析研究整体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经济变量、变量与相互关系的决策,并以此分析结果为基础,阐述整体社会经济运行状况,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政策。微观经济学中提到的某些产品的产量和价格属于重要的数量分析,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相互关联的研究。一般来说,宏观经济学的变量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数量的总和和平均数量。前者最常见的是国民经济收入。企业投资的整体成交量是各种商品和劳务的平均价格。
2.5定义上的差异。
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没有在系统上进行详细的划分。根据目前的经济研究,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通常被用作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19世纪末,作为新古典主义学派的代表,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他的书《经济学原理》中明确提出了关于微观经济学的理论知识,这意味着基本形成了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1936年,凯恩斯发表了一篇题为《就业、兴趣和趋势的一般理论》的文章,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事实上,1948年美国经济学家萨尔森出版的《经济学》一书中正式提出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概念。简言之,微观经济学是一种将个体经济单位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相应的经济变量值,并解决社会资源配置的问题。宏观经济学是通过研究该体系中各种经济总量的变化,以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为研究对象,为资源的合理分配提供理论支持。
2.6基本假设上的差异。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在应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另一个重要区别是,它们在基本理论假设上存在差异。简而言之,微观经济学在提出相应的研究和建设的同时,需要以相关的假设条件为指导,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当时的市场经济需要在正常稳定的运行环境中保持一个绝对理性的状态。第二,经济市场是明确的。第三,假设信息需要保持完全对称的状态。与微观经济学的假设条件相比,宏观经济学只需要以下两个假设条件就可以提出研究假设:第一,经济市场需要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并暴露相应的缺陷;第二,政府愿意在主观层面上干预经济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