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小学品德教育和社会课生活化
时间:2021-11-11 22:31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小学校“德智体美劳”是一所初等中高级德育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德性思维为主,并且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知识和要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生活化课堂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把小学品德教育和社会课生活化,使学生掌握实际生活中如何待人接物。那怎样才能让社会课教学走进生活,提高课堂生活化的教学效率呢?我试过如下。
用活教材,使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更接近。
单元主题到活动主题,是对学生现实生活的再现和提升,对教学十分有益,但教材相对静止,而学生的生活又生动、丰富多彩。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总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捕捉到与孩子生活密切相关的有意义的课堂教学内容,创造性地对待教材,做到尊重课标,用活教材。首先,要把教材中的原始材料和学生生活中的生动材料结合起来,特别要把学生的生活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尽量使教学内容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紧密;其次要联系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生活。
第二,关注学生的社交生活,重视他们的个人经历。
人际关系学是建立在学生生命基础上的综合性课程,儿童的生命是建构课程的基础,是教学关注的中心,儿童的道德形成和社会性源于其对生命的认识,感受与感受,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社会生活,注意了解儿童的生活经历。例如在讲授“人生百态”的时候,我通过了解学生在吃早餐时喝的牛奶这一贴近孩子生活的话题,引起了同学们对送奶工人辛苦的关注。接下来请各位谈谈自己知道谁还会为我们服务,同学们的兴趣很浓。接着我又引导同学们展开了关于“一天里有什么行业为我们服务”这个主题的讨论,让学生用内心去感受他们为我们付出的,我们该如何去关怀他们。
三是创造生活化的环境,使学生贴近生活。
德育和社会课是引导人生的课程,而教学内容则是人生的缩影。在“道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不能脱离生活,纸上谈兵。抓住教学目标,创设生活化的探究情境,让更多的孩子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对问题产生需求,激发兴趣,形成探索的动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再现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材、学生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生动活泼的变故为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训练中启迪思维,引导实践。
创设问题情境,触动学生的心灵。
通过对小学德育与社会课的课堂教学生活化学习,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了模拟访谈、小品表演等。但是,这种未深挖、只局限于生活表象的情景表演,无法使学生了解品德和社会生活化教学的深层内涵,导致课堂教学未能取得理想效果。为解决在开展小学道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过程中存在的学生心灵未受触动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创设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问题情境,促进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顺利进行。
走进人生大课堂,让学生感悟人生。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命就是教育”。主张将子女置于社会生活中,“在社会的磁力线上转动,便可透过教育之电流,射出光,放出热,发出力。要引导学生在行为上,不少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从中悟出道理,如《购物场所异样》一课,允许学生利用假期去社会,以同学结伴或者家长带到超市、市场、小卖店等,了解不同商场的不同特征。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移动指示,而且积累了人际交往的经验。学生们在教室里畅所欲言,课程目标迅速达成。老师引导下,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向课本、家庭、社会学习一些基本知识,领悟一些浅显的道理,从而达到实践导行的最终目的。
总而言之,德育与社会德育是一种情境性、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我们要努力挖掘生活资源,不断探索提高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方法,建构一种将学生情感生活领域融会贯通、富有儿童情趣的生活化课堂。如果我们的人品与社会课的教学坚持以生命为准绳,打开课堂之门,打通生命之门,全方位地“零距离接触”,要做到理性生活,行归生活,坚持教书、学习、生活三位一体,那么,道德教育和社会课堂生活化的教学效率必将得到提高,这片有魔力的土地,一定会开出一朵美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