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高职院校融入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适应性研究
时间:2023-01-23 23:20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高职院校融入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适应性研究
1.高职院校服务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比较优势。“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职业教育不同于其他类型教育的重要特征,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③对于现代产业体系,党的报告提出了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四个核心要素。这四个要素中有三个与高职院校四大职能中的三个直接相关,两者之间的联系如下页图1所示。因此,高职院校在服务和支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方面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一是提供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是我国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力培养的主要阵地,重点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类人才肩负着技术生产力和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功能,对产业结构顺利转向中高端、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攀升产生了重要影响。二是注重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应用研究,科研工作更加脚踏实地,更加有效。它不仅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开发和服务,还通过新技术、新技术、新设备解决“生产线”问题;注重将技术成果和真实项目引入课堂教学和培训环节,反馈实践教学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三是注重产教融合和社会服务。产教结合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特点,也是高职院校面向工业企业、服务区域经济的重要途径。通过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高职院校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了专业服务业的发展能力,拓宽了社会服务的功能和领域。2.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面临的新挑战。一是科研反馈教学不足,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待提高。育人是根本,高职院校科研也要为人才培养提供研究支持。从宏观层面看,高职院校未能根据教师特点、生源结构和教学规律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从微观层面看,教师的科研动机不够明确,主要是职称晋升导向,缺乏内在动力和持久性,科研成果难以激活知识,反馈教学实践。高职院校面临生源悬崖式下降、生源类型多样化、学生科研素养低等问题,难以参与教师的日常科研任务。二是科研水平质量不高,急需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一方面,科研项目水平较低,以市级纵向项目和企事业单位委托的横向项目为主,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较少。以江苏相对发达的职业教育为例,2018年省级科技计划项目、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批准的项目数量,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在高水平纵向科研项目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另一方面,科研水平低也导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不畅。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2017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企业专利实施率为59.2%,高校相对较低,仅为12.9%。专利产业化率,企业44.5%,高校2.9%。由于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项目水平落后于本科院校,企业和科技中介机构在寻求转型潜力的技术成果时,往往选择知名本科院校,对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影响较大,服务业创新发展能力不足。三是校企合作科研优势不足,产教融合内生动力亟待探索。校企合作已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办学模式,但总体而言,现有的校企合作仍然十分脆弱,主要体现在学校依赖企业、合作不平等、合作依赖人情维护、动机目的不匹配等方面。企业合作的主要动机是人才和技术需求,但目前高职院校在人才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并不明显。在技术服务方面,以江苏省为例。根据省教育厅发布的《2017年高校技术市场交易统计结果通知》,本科院校平均合同金额为8643.9万元,高职院校平均合同金额为375.8万元,更能衡量科技成果质量的技术转让交易,本科院校平均合同金额为910.7万元,高职院校平均合同金额为13.6万元。当企业就业和人才需求紧迫时,校企合作的脆弱性可以暂时隐藏。然而,随着产业升级的深化,更深入、更持久的途径是重视科研合作,实现联合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