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农业论文

对中国特色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启示

时间:2021-12-15 15:03 所属分类:农业论文 点击次数:

3.1中国特色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目前,人口、资源、环境成为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三大难题。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人口多,资源相对匮乏,在中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约束与环境问题尤其突出:①随着工业用地和房地产建设用地的持续增长,中国耕地资源在不断减少。②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造成严重的水资源污染和空气污染,农用化学肥料、农药的不科学使用,致使耕地质量下降,致使粮食减产。③目前,中国农村经济结构已发生重大变化,大量青年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不愿从事农业生产,优秀的农业经验难以继承和发展。总之,中国传统农业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在提高农业产量的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种“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已经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环保与生态破坏。所以,结合中国实际,因地制宜,发展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才是中国农业经济长期、可持续、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近几年,中国农业科技人员从各自的工作领域,对中国生态农业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研究,并在特定地区进行了一些先进的试验示范和普及。但是,从生态农业发展的宏观角度看,中国生态农业还存在一些问题:①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不完善。②技术体系不健全;③政策存在需要补充、完善。④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适应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⑤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国生态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应从系统化、综合化的观点出发,深入研究生态农业,努力解决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推动中国生态农业经济向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
3.2国外发展循环农业的启示。
3.2.1健全法律法规保障制度。
国际上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经验表明,建立健全的农业法规保障体系是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国情,制定生态农业经济法律法规,指导生态农业的规范发展。此外,通过实施补贴、税收等政策,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的手段,促进农业生态经济的发展,要提高农民或农业从业人员实际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明确土地流转周期,引导农民工返乡务农;确保中国农业在未来稳定、健康、持续发展。
要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在完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的同时,针对不同时期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需求进行推陈出新,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切实可行,为现代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17-22]。
3.2.2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农业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农、牧、副、渔、林、渔业等各个方面综合协调发展。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资源、农业发展历史、经济状况都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尽管国外成功的循环农业经济模式值得借鉴和借鉴,但发展中国特色生态农业经济要因地制宜,要科学规划,充分考虑地区特点,进行整体优化布局,扬长避短,合理利用各地资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体系。
此外,各级政府在进行产业、房地产及公共设施用地规划时,应充分考虑耕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促进生态农业系统的发展。
3.2.3推动技术创新,加快成果转化。
增加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开发绿色环保、高效、可操作的农业高新技术,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础。善研究、吸取国外先进科技,加快农业废弃物转化技术等高新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通过绿色生态能源开发技术、转基因技术等,可以更好地改善生态农业发展状况,提高资源节约的整体技术水平,促进中国生态农业经济发展。
3.2.4健全激励机制,加强多元投入。
国家大力发展政策,大力扶持生态农业经济,加大对资源循环利用的项目,如秸秆还田、节水、对土壤施肥等)的财政补贴;鼓励公众购买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鼓励发展和促进生态农业的关键技术;指导金融机构对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企业和项目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积极引导群众集资,私人资本进入生态农业领域。指导农民和农业从业人员投资,参股自己经营的生态农业生产,培养农民和农业从业人员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的管理理念,真正提高他们参与生态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3.2.5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农业化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新农村的基本方向。单靠农民自发的生产经营模式难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国内外生搬硬套的成功经验也不可取。必须根据各地区农业特点,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形成“种植-养殖-加工-生产-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减少农产品流通中间环节,降低生产经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