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论文
江苏农业科学院编外人员数量统计
时间:2022-09-27 22:40 所属分类:农业论文 点击次数:
1编外用工现状
1.1
根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现有编外人员数量统计,已达379人,占全院编外人数的32.39%。从绝对值和相对值来看,它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1。编外群体不仅分布在粮食、瓜类田间作业、环卫绿化等以体力为主的岗位上;还分布在细菌鉴定和致病机制研究、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等以科研为主的岗位上;也分布在网络系统研发、运维等专业性较强的科技支撑岗位上。此外,编外人员的学历从不知名的田间农民到博士研究人员,跨度很大。
1.2编外用工形式多种多样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劳动合同制人员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签订全日制劳动合同,目前有193人;二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与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劳务派遣协议的劳务派遣人员113人;三是非全日制劳动者,主要以小时工资为主。一般平均日工作时间不超过4小时,每周累计工作时间不超过24小时,目前约20人;四是签订劳动协议的人员,一般为参与相关科研或科研辅助工作的专业退休人员2,目前约50人。
1.3
根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编外人员管理办法和管理权限下移的有关规定,各具体用人单位应当按照程序组织编外人员的招聘,报人事部备案。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具体用人单位招聘,使用编外人员自由度大,管理不规范。有的单位不按照公开招聘程序审核,导致同一申请人同时参与医院不同用人单位的内外招聘;有的单位不按照全院人员结构比例设置的要求,超额招聘编外人员。此外,在编外人员的使用上,大多数用人单位随意性强,没有用人计划,需要时临时做出用工决定,不需要用工时间就很难想到解除合同的办法;部分用人单位缺乏法律意识,劳动合同到期后未及时续签或终止劳动合同3。
1.4外用工队伍不稳定
由于内外身份和待遇的差异,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的外籍人员在工作时参加各种公开招聘。一旦被录用,他们将立即与雇主解除合同。此外,由于外籍人员的使用成本大多由各单位的科研项目承担,为了降低外籍人员的使用成本,许多单位非法聘用外籍人员,不签订合同,不购买保险4,外籍人员的工资一般低于内部人员,缺乏合理的工资标准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无法在单位获得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导致外籍人员的流动性。
2编外用工管理面临的问题
2.1劳动合同制人员易进难出,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
与事业单位内部人员相比,外部人员的特点和性质决定了外部人员的招聘在岗位吸引力和竞争力上远不如内部人员的招聘。劳动合同制人员的招聘往往成为一种形式,要么是招聘流标,要么是一对一招聘,后者的招聘率几乎达到100%。在实际就业过程中,用人单位缺乏对外部人员的有效评价方法,连续订立了几份固定的劳动合同,使劳动合同制人员容易形成无固定期限就业5,无形中增加了用人单位的就业成本。
2.2编外用工管理难度大,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
目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不仅有体力劳动低学历人员,还有从事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应用研究的本科、硕士、应届毕业生和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社会人员。人员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增加了管理难度。此外,各用人单位在编外用工管理上投入的精力和关注不够。笔者对用人单位进行了实地调查和编外人员问卷调查,显示很少有单位制定有效的劳动规章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健全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6。劳动规章制度的缺失限制了编外用工的管理水平和成效,劳动合同签订双方难以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2.3编外人员待遇不平衡,薪酬体系缺乏顶层设计
笔者从代表性用人单位随机抽取8名编外人员,并于2018年9月对其工资进行统计。编外人员收入不平衡明显,主要表现在单位与单位之间存在差距,单位内不同研究室之间存在差距。问卷调查显示,虽然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要求各用人单位从管理角度制定编外人员考核办法,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调整工资、奖惩的重要依据,但在实践中,用人单位基本没有制定可操作、激励的薪酬制度,考核只是一种形式。
2.4对劳务派遣用工方式存在偏见,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劳务派遣人员对新用工方式缺乏有效接受,占编外人员总数的29.8%。劳务派遣人员由医院与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劳务派遣协议7。笔者在问卷调查中发现,与劳动合同制人员相比,由于合同签订主体的不同,派遣人员客观地感到有前途。一是派遣人员因买房等需要出具收入证明时,银行对收入证明的信用认可度不如我院出具的收入证明高;二是职称评定难度大。派遣人员的实际工作单位是劳务派遣公司。参加职称评定时,必须提供第三方协议等更多补充材料;三是用人单位在进行编外人员年度考核时,将派遣人员排除在考核之外或在考核中单独列出,造成派遣人员心理落差。
2.5劳动纠纷增多,法律意识不足
由于用人单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及相关劳动法律法规了解不够深入,编外人员合同签订、终止或终止等程序性事项不能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性事项,增加了非法用工的风险。根据对编外人员的问卷调查,随着人们维权意识的提高,很多编外人员可能比用人单位更了解国家和省级劳动用工的相关法律法规,学会通过各种渠道主张自己的权益。一旦用人单位出现非法用工问题,编外人员将选择法律途径解决,使劳动争议不断增加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