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论文
中国西部农业技术扩散研究现状
时间:2023-03-07 23:22 所属分类:农业论文 点击次数:
国内外农业技术扩散研究现状
1.1国外农业技术扩散研究现状
20世纪初,熊彼特根据变革对经济不平衡增长和社会发展不稳定的影响,首先提出了技术创新理论[1]。1943年,瑞恩和格罗斯发表杂交玉米扩散工作后,技术创新扩散理论在学术界确立了地位。此后,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致力于扩散研究,并将其研究方法引入农业经济、地理学等领域,扩散研究的基本范式逐渐形成[2]。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扩散理论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其主要特点是应用定量研究手段和数学模型来描述和解释扩散过程及其内部机制。在技术传播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学、社会学、农村社会学、地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对其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学校之间缺乏传播研究的相互交流。到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各学派传播研究之间的传统障碍开始消失,相互学习和整合的研究方法和最新成果,传播研究的成果大幅增加[3]。扩散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农业技术扩散、技术扩散影响因素、农业技术扩散类型、农业技术扩散过程、农业技术创新扩散模式和模型等方面。
1.2国内农业技术扩散研究现状
中国学者对技术传播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技术传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业技术创新领域。到目前为止,我国学者对农业技术传播领域的研究广度和深度有待加强,远未形成系统化、标准化的研究领域。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区分农业技术创新内涵、农业技术传播概念和两者之间的关系。如阐述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扩散、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等;此外,研究人员还更加关注农业技术创新与技术扩散之间的关系。二是对技术扩散影响因素的研究。许多学者认为,技术本身的效益和自然环境会影响农业技术的传播。三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研究主要集中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推广体系的作用和改进策略上。四是农业技术扩散速度模型研究、农业技术创新扩散模式等。刘玉祥[3]提出了政府主导型和农民需求主导型两种模式。法律研究发现,农业技术创新传播模式主要有传播、指导和互动三种;模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国家或地区的政策制度、信息传播手段、农民素质和市场机制。此外,国内一些学者对农业技术的传播进行了实证研究,如林毅夫[5]详细分析了杂交水稻的传播机制和制度因素;徐九平[6]建立了四川干育苗技术的传播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首先梳理了农业技术传播的相关理论,总结了国内外农业技术创新传播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其次,通过引入广泛应用于农业经济研究领域的柯布·道格拉斯(C-D)根据四川省农业技术传播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农业技术传播与农业技术传播速度与区域农业生产增加值的关系;最后,根据理论总结和模型测量结果,提出了加快西部农业技术传播的相关政策建议和对策。
2.农业技术扩散速度模型建设
2.1建立农业技术扩散模型
(1)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2)我们应用区域农业综合技术扩散增长速度模型(C-D)根据农业生产部门规模报酬近似不变的特点,假设农业产出的技术影响因素是中性的。
2.2中国西部农业技术扩散速度的实证分析
2.2.1数据源及相关处理方法说明
本文将四川省农业部门多年来的GDP值作为生产函数的产出指标。劳动力投入是四川省同期农业劳动力人数,记为L;函数的资本投入是四川多年来的固定农业资产投资,记录为K。我们采用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计算劳动投资和资本投资边际产出的弹性系数α、β,数据来自《四川省2000~2010年统计年鉴》和《四川省1995~2010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为避免多重共线性,采用Eviews软件整理分析四川省农业人均生产率和人均投资数据。
2.2.农业技术扩散速度测定
应用Eview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分别采用线性和非线性方法对函数参数进行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