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农业论文

制约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提高的主要障碍

时间:2023-04-06 23:22 所属分类:农业论文 点击次数:

农业经济管理作为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预测、决策、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等经济功能,调整、监督和管理农业生产中的物质生产、交换、消费和分配活动。农业经济管理职能对农民收入增长、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农业产品供应平衡、农业增长扩张、生产效率提高、农民充分就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和核心驱动力。目前,我国已进入决战扶贫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交汇期。农村经济管理日益进入深化经济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农村生产经营模式转变的深水期和关键时期。各区域政府部门要加强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启动和落实,加大对“三农”建设的投入,促进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科技的发展。虽然区域政府部门对“强农惠农”和“支农护农”制度机制制定的相关政策措施相当合理,但基层管理部门执行力薄弱,未能建立农业经济管理体系,未能有效促进农业生产和科技水平的提高。这严重影响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的增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此外,农村农业经营以小规模、小作坊式传统农业经济为基础,不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实施效率。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经济管理的有效性和合法性,对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面貌改革、国家产业总体布局和人民幸福感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制约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提高的主要障碍
制约农村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提高的因素多种多样。从目前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主要可以概括为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的相对滞后性、农业金融体系和农产品生产销售联动机制效率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科技创新动能不足三种。基于此,本文从这三个层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分析了农村经济管理建设不能有效发展的内在根源。
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相对落后。传统小农的农业发展模式与现代规模化、集约化、工业化农业生产经营的发展要求相矛盾。受国内经济发展模式和农民生产生活发展需求的影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业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从事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不断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不断减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体由青年劳动力向老弱妇幼劳动力转变,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科技人员短缺。农村劳动力转移、劳动形式转变、专业人员稀缺的根源在于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机制与新农村建设现代化需求的脱节和分化,现有模式与发展需求的矛盾日益激化。小农经济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传统农业受小农经济思想影响,生产经营以小农、家庭农业生产为主,未形成大规模农业生产。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化范围的扩大,从事农业生产的骨干人员的身份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原来的农村居民向城市居民的身份演变。因此,由于生产劳动力不足,大面积的农村土地被搁浅、闲置甚至废弃,变成了无人耕作、无人问津的废地和大量的农业资源闲置浪费。同时,由于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在土地流转和权益保护方面的制度建设不完善,农村土地难以以土地流转的形式将零散闲置的土地转移给一些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较强的农业人员或帮助乡镇企业发展的农民企业家,给农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其次,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大力扶持的农业龙头企业的经济辐射带动作用尚未完全形成,对提高农业发展水平的作用并不突出。受传统小农经济思想影响,我国农业规模发展程度较低,未形成大规模、集约化的国外经济农场。区域性农业龙头企业也存在规模小、发展潜力不足的问题。通过扩大农业生产规模,难以提高企业效率,推动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进一步分析,农业龙头企业缺乏经济引领能力,体现在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风险共享、利益共享等多维联合机制和体系上,难以与当地农民形成较高的业务关联度。由于农业龙头企业输出农民利益的能力尚未完全形成,由于双方的利益关系,容易导致农民与企业之间的信任危机,大大降低了农民与农业企业建设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集约化、精益模式和体系的有效应用和推广,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导,带动周边农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