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论文
短剧也是挖掘现实生活内涵
时间:2021-11-14 10:25 所属分类:文艺论文 点击次数:
不管是荧屏还是舞台,《无小品不成晚会》都成了观众心中的定式。尽管短剧曾曾以其独特的短、明快、贴近群众生活而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好评,但目前由于创作跟不上,无论小品的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和观众的需要。很多舞台和荧屏充斥着许多只是为了逗人一笑的平庸、低俗,小品热很快冷却下来。小品让观众感到困惑,失望。
一些短剧作者缺乏生活基础,很难开拓新的视角,小品仅仅是一个概念的演绎,体现一种想法或讲述一件事,这种流于形式的作品,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如著名演员赵本山所说,现在有些小品,不是一味逗笑,而是说教太强,照这样下去,难得有观众的心。短剧内容要健康,有幽默感,能小中见大、俗中见雅、丑中见美的优秀作品。而且我们的一些组织者,力图让小品承担过多的负担,让小品体现大主题,以显示某种哲理,来论证某种观点,说明一些大道理。一些短剧变成了“随机应变”的“大手笔”,穿鞋戴帽、去“热点话题”、“时兴事件”。这种情形在特别聚会上尤其明显。听众完全不买。因此,小品的创作,重要的是要摆正它的位置,要充分重视它所特有的艺术形式,在内容上要真正贴近百姓的日常生活,反映他们的精神状态,从而创造出思想、艺术、审美的统一精品。
抓住它最好的价值取向,是小品创作的核心。短剧一定要在现实生活的土壤里无条件地扎根,以吸收养分。假如这一观念是坚定的,杜绝闭门造车、急功近利、哗众取宠、庸俗的不正道,那麽,小品就能够集中、生动地再现社会生活,展现人的精神面貌,力求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艺术生活化、艺术化。
短剧最接近生活,最接近时代,最接近群众。一句话,最近是关注更多的人。短剧也是挖掘现实生活内涵、形象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时代性的变化,对人生思索的深入,客观上对小品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突出了对社会现实辩证的历史把握和对人生内涵的深层挖掘。出色的小品形象将观众引向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的美学范畴,这一审美乐趣托起了小品向审美的更高层次。短剧问世后以塑造形象艺术之美取胜,其独特的审美意识造就了能欣赏美的大众。
因为电视晚会小品大多是营造气氛的喜剧小品,不免使观众产生“小品就是喜剧”的误解。杂文品质下降的原因之一,是艺术形态逐渐凝固僵化。其实,小品的艺术形式本来就很灵活,除了喜剧片之外,还有寓言小品、京剧、评剧、各类地方戏曲小品。这不但使小品的表现形式更为丰富成熟,而且也使观众对小品的理解突破了喜剧的框框。短剧要想走出喜怒哀乐、滑稽、夸张甚至荒谬的死胡同,要保持形式的多样性。在艺术上的相互借鉴与融合,使小品具有了较好的创作状态,是小品艺术发展的标志。尽管短剧、折子戏、小品各有千秋,但在没有明确的理论界定的过渡期,容许各类门类呈现多向取向无疑有益于博取众家之长。
但现在有些小品创作是俗多于雅,表演过分强调滑稽、夸张的效果,使人觉得含蓄不足,缺少韵味,令人遗憾。很明显,在小品创作与表演中把握分寸感,不仅直接影响作品的成败,更是反映了作曲者和表演者的文化艺术修养。
要以短短的十来分钟来吸引观众,感动观众并非易事,但若过分强调短剧的娱乐功能,只会让它陷入俗套,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大部分观众。好的小品从创作到表演,都要有文化底蕴,突出小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并以此来取悦观众。
短剧中,演员的地位十分突出。短剧创作常常需要演员的参与,演员和编剧几乎是同时观察现实,选择主题,构思形象。短剧中的主题、风格、演员的创作个性往往发挥较大作用,因此,广大观众在欣赏艺术时,会记下赵本山、陈佩斯、朱时茂、郭达、蔡明、宋丹丹、黄宏、巩汉林、赵丽丽等著名演员的名字。
我们坚信,通过策划、编导、排演等共同努力,深入生活,扎根于群众,探索新的艺术途径,不断创新,不断创新。创作出了一些构思精巧、意蕴深邃、观赏性强、拍手叫绝的小品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