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论文
舞蹈动作节奏的起伏变化
时间:2021-11-25 22:33 所属分类:文艺论文 点击次数:
跳舞,是一门以艺术人体为物质材料,以抒发情感、表达情感为特色的艺术。它将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因素融为一体,融为一体,成为一种多元化的综合艺术。
舞蹈史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成为先民生活和娱乐的主要工具,因此舞蹈被称为“艺术之母”。
具体地说,舞蹈艺术的美学要领,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动作性
有些人说,“动作艺术”,这句话有一定道理。实际上,动作是舞蹈艺术的载体和手段,没有动作就没有舞蹈。当然,这一动作并非简单的生命运动,而是经过精炼、艺术化的人体动作,被舞蹈工作者称为“舞蹈动作”、“舞蹈语言”、“舞蹈语汇”。
毫无疑问,在舞蹈艺术中,动作语言(舞蹈语汇)和音乐语言(音乐语汇)共同承担着表现内容的任务,这两者就像是一条铁路上并肩的两条铁轨,一起承载着同样的表现任务,朝着预期的创作目标前进。它将动作语言和音乐语言融为一体,将以动作为核心元素的人体艺术在时间和空间上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从而更具表现力。
同时,舞蹈动作还具有直观性和流动性的特点。以动作语言为载体,使舞蹈艺术成为可视化的对象;它又伴随着音乐节拍而不停地呈现,既可见又流动,这就是舞蹈和诗、音乐的主要区别。
二,抒情性
舞蹈者以情感为动力,因而抒情性也是舞蹈艺术的主要美学特征之一。舞动并非单纯的艺术语言,它是传达人物思想、传达人物感情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具有亲近感和表现力。因此,舞蹈动作既不是默剧动作的诠释,也不是文学语言的直接图像,而是一种色彩鲜明的动作。
舞蹈界对人们特定的内心情感、情感、思维等表现出独特的作用。舞者的身体是受心灵支配的身体;舞者的身体是由心灵支配的身体;舞动的心灵是身体的外化。身心健康统一,表里一体,身体力行,这是舞蹈作为人体艺术的独特特征,也是它不同于杂技、武术等的主要区别。
三,形象性
形象化也是舞蹈艺术的一个重要美学特征。
舞蹈家形象的塑造,完全依赖于演员的形体动作和内在动作。这就是说,舞蹈形象主要是指通过舞蹈动作、姿态、表情、造型、构图等来塑造或拟人动物、植物等形象。比如在大型民族舞剧《红楼梦》中,演员们成功地运用了古典舞的造型美,并且在我国戏曲舞蹈中吸收了“圆场地”,指法、身段等表演技巧,塑造了一位多愁善感、内心悲愤苦恼的女主人公林黛玉的形象。另如民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演员们还采用“射雁大跳”、“倒踢紫金冠”等舞蹈动作来塑造真实动人的人物形象。又如群舞“千手观音”,演员们运用各种指法、技巧,使人联想到拟人的观音;女独舞《雀之灵》,演员运用傣族民间舞中的手指、手臂的纤细舞姿以及腰围的优美身段塑造出一个拟人的形象。其它的诸如“龙灯舞”、“狮子舞”、“荷花舞”等,都是通过不同的舞蹈动作,把人拟人化的龙、狮、荷花等塑造成形象。
四,韵律性
跳舞与音乐一样,具有节奏性,这一点是舞蹈艺术的一大美学特征。
舞曲的节奏性,主要由节拍表现出来,一般称为“动律”。舞蹈演员吴晓邦认为,组成舞蹈的三大要素是表情、节奏、构图,他说:“舞中的表情”是人们内在情感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姿态和动作。而且“舞动的节拍”都是表情“身体运动”的基础。…所以说,“舞蹈中的表情”脱离了“舞动的节拍”是不可能的,而在没有表情的情况下,就无法表现出节奏。所以,舞蹈动作节奏的起伏变化,既能表现某种内容,又能传达某种情绪,形成节奏感,这就是著名舞蹈家贾作光先生所言:“舞蹈节拍的进行,”音乐中体现了音乐的内心灵魂,舞蹈动作的延续、重复、变化始终与节奏相伴。我们可以说,舞姿以节奏为基础,并以舞姿为基础,而节奏则是通过舞蹈动作形象地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