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文艺论文

丢掉大市场,戏曲如何生存?

时间:2021-12-03 09:12 所属分类:文艺论文 点击次数:

近几年来,学界就戏曲舞美的“大制作”问题展开了论争,肯定和否定各有其表。
有鉴于此,作者作为一名舞蹈舞蹈设计师,拟在个人多年的艺术创作实践中,结合理性思考,提出几点浅薄之见,作为引玉之砖。
笔者总的观点是:把“大生产”一分为二,既要看到其优点和优点,又要看到其值得商榷的问题。世上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既有正反两面,也有正反两面。同时,二者又是同时存在、同步的。因此,我们必须运用两分法去分析、思考、判断、评价戏曲舞蹈之“大制片”。
第一,戏曲舞蹈“大制作”值得肯定的一面。应该承认,很多戏曲舞美的“大制作”是成功的。这类“大制作”的戏曲舞美,充分运用了计算机三维动画投影布景、计算机灯、激光灯、干冰、计算机调音台、发音器(耳麦片、麦片等)各种声、光、化、电的技术手段,创造出动态变化、绚丽、气势磅礴、色彩丰富的舞台美术,它对塑造演员形象、表现人物思想情感、营造戏剧舞台环境、渲染戏剧舞台氛围等都起着重要作用。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这些“大制作”的戏曲舞美,以其独具特色、富有新时代特征的艺术特色,吸引了广大戏曲观众的眼球,广受欣赏。以接受美学这一理论视角来思考,能够给观众一个满意的回答,这就是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
第二个问题就是戏曲舞蹈“大制作”的问题。毫无疑问,戏曲舞美《大制作》中确实有值得商榷和质疑的地方。
第一,经济利益严重不平衡。所谓的「大制作」,其实是「洋货」,起源于美国电影巨片,动辄几亿美金,搞所谓的「动画大片」。这股风潮很快在我们的国家传开,张艺谋、冯小刚等电影《大导演》也花费了几亿元,制作了一批大片。但是,不管是美国大片还是中国大片,他们以高投入来换取高回报,都狠赚了一大笔。与我们国家的戏曲舞美《大制作》,虽然投入几百万,回报却低得可怜,有的只是为了晋京参赛,连演几场就告吹了,票房收入不能再有,几百万元基本不可能实现。这个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无论如何也要认真思考,认真思考的大问题。尽管艺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要讲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有时候更多的社会利益放在首位。但没人说过,他们会如此地践踏国家的公愤,浪费纳税人的钱,搞这种赔本的大制作。
第二,不符合戏曲表演艺术本体审美特征的问题。大家都知道,戏曲是以演员为中心的艺术,也就是所谓的“角儿艺术”,所以表演艺术是戏曲的核心、灵魂、亮点和支点。但戏曲舞蹈中的“大制作”,破坏了戏曲舞蹈的简约、凝练、以一当十、以一万的审美原则,颠覆了戏曲表演艺术的虚幻、程式化的审美原则。即说,戏曲舞美的“大制作”,淹没了演员表演的地位和分量,而非舞蹈之美为演员服务,而演员为之服务。这一本末倒置,形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并对其提出了合理的质疑。
第三,不利于戏曲走向广阔的文化市场。戏剧作为俗文化形式和流行艺术形式,属于平民艺术,它的“根性文化”,其主要市场在民间,尤其是在广大农村。但是它的舞美“大制作”,设备量大,耗电大,既不利于装卸,装置也经常无法使用(农村缺乏大剧院)。丢掉大市场,戏曲如何生存?政府可以花钱请戏剧工作者,但是钱不能培养戏曲艺术,戏剧要振兴,要发展,要繁荣,希望在民间,而不要在庙堂里,戏曲“兴于民间,毁于庙堂”的历史规律。有些剧种舞蹈“大制作”的创作目的,仅仅是为了获得大奖或评为“精品”,目光瞄准的是领导和专家。这样下去,戏剧又如何振兴呢?这个问题确实令人担心。
第四,戏曲舞蹈《大制作》自身存在的问题。科技为艺术,用计算机代替人脑,生搬硬凑,花里胡哨,甚至变成了高科技的大杂烩,看不见科技含量,看不懂艺术。这样说,这是不争的事实。
总之,戏曲舞美“大制作”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对这一复杂的问题,我们必须从多角度、多层次地去看待。它并非折衷主义,而是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