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论文
气候对人的心理素质和鉴赏心理的影响
时间:2022-01-03 18:27 所属分类:文艺论文 点击次数:
对不懂音乐地理学的人来说,气候作为地理环境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音乐有无内在的关系,是否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某些不懂音乐地理学的人。确实没有。
环境本身并不直接作用于音乐,而是通过“人”这一中介载体发挥作用。因此,在探讨其对音乐的影响时,应首先探讨气候对人的心理素质和鉴赏心理的影响。西方人最早强调地理环境气候因素对人的心理素质影响的,当推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1689—1755)。祂在其所著的法意中说:「热带的人民,如老夫,其为行,常长虑而却顾;寒带之民如少年,其入世也,每喜事之民如少年。我们国家的近现代学者梁启超更有孟子说过:“炎热的季节,使人心神不宁,欲与自然的力量争得。寒冬之时,使人精神衰弱,与天力相称,而更不能及地。”可见,气候对于一个地方之民质、性格,确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天气不一样,审美心理也不一样,那么,音乐理解、感受和要求也不同。「南土之生,质器脆轻,而情浓至,是以爱根至重…北土之生,其体格壮实,而觉根深蒂固,故行其身轻,而情志浓烈,则其神性也。在我国,人们生活在南北地区,受气候等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一般北方人喜欢高亢、粗犷、热情、火爆;而南方人,则一般注重抒情、细腻、委婉的曲调。也就是所谓的“北乐悲歌,南乐靡曼”。传统的民谣和戏曲、说唱乐,都可以找到很多例证。例如东北民谣“月牙五更”,为明清俗曲《叠钱》变体,南方称“叠钱”。北人的《月牙五更》以粗犷、豪放、热情著称,而南方的“叠落”则以抒情、细腻为特点。
由于居住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民族,对音乐艺术的审美要求和理解也不同,那么,表现在音乐形态各方面,也有非常明显的差异。
一,旋律北曲的旋律一般起伏较大,旋法主要是跳进,而南方音乐则其旋律一般比较平缓,旋法主要是级进。
乐曲的运动趋势不同,在音乐语言学上,主要受两种因素的制约:一是声调,属于技术性质;二是语调,属于情感。而且,语调因素受某一地区人的个性特征和审美心理所支配,从而形成不同气候条件下人们对旋律线条的鉴赏要求。
二是节拍北朝音乐,突出浓密,短顿式节奏;南方音乐中,表现为长短,疏密更具适度的中性韵律。
各种韵律形态,既是不同情感内容的外在音乐表现形式,又是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不同民族文化心理和审美爱好铸就的产物。
三,速度。北边乐曲快,南乐曲慢。这个问题在传统的戏曲里,说唱音乐比较明显。本文只将东北二人转音乐和江南弹词乐曲作一比较。虽然二人转唱并不多见,但其中不乏节奏缓慢的抒情曲调,弹词单曲中,也有节奏快的激情唱腔,但就曲类音乐演唱的整体速度来说,二人转唱速度更快,尤其是其中的“抱板”曲牌,听起来很火爆。不然,太热了,观众就坐不住了。但相比较而言,南方弹词演唱同样表现出了它的节奏,它的节奏比较平稳,中庸。
四,结构。北部的两句(上、下、下)是主体;南方的主体是四句(起、承、转、合)体。唱腔方面,北面主要为漏板腔,南部则为顶板腔。这一结论为武汉音乐学院刘正维教授,针对不同地区的音乐形态特征,探讨了它们与不同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的关系,从中找出它们流动的规律。
在我国,气候对音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南北向,即“纵横交错”,而非地形、地貌所起的作用,更多地表现在东西两面,即“横”面。所以,在探讨气候对音乐的影响时,主要以北方和南方音乐为基础进行比较。诚然,从南北方来看,我国传统音乐(如汉族民谣)的风格差异比东西部大。气候可说是一个重要因素。然而,气候并非完全孤立的,单靠一种“人”这一媒介来影响音乐,而又和其他三个地理环境因素(水系、山脉、地形)相互结合,相互交织,构成了统一。而这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背景,共同影响着该地区各个民族的心理素质、性格特点、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
上述有关气候对我国南北音乐形态影响的分析只是比较与相对而言,不能作为形成差异的唯一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