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论文
“活化石”民间神话传说
时间:2022-11-23 22:58 所属分类:文艺论文 点击次数:
一个年轻的下层男人碰巧遇到了一个年轻漂亮的仙女。他们相爱并结婚了。然而,仙女的行为违反了仙界的禁律,受到了仙界执法人员的干预,导致仙女婚姻的解体。
这是中国一大类古代民间神话传说的标准版本,包括几个最著名的民间神话传说,如《仙女匹配》、《牛郎织女》、《白蛇传》、《莲花灯》等。不仅如此,也许很多人在旅行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导游谈论当地一个景点的传说时,很多“美丽动人”故事总是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事实上,这些故事除了主人公变成狐仙、龙女等,情节略有变化,结构也相似。
从现代小说的角度来看,这类故事和传说的情节结构过于简单,缺乏想象力,但这并没有阻止这类传说的广泛和持久传播。它们不仅是在这个国家成长的每个孩子的童话故事,而且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电视作为一种流行的娱乐方式之前,在许多中国民间地区,改编自这些神话和传说,歌剧仍然是人们重要的精神食粮,被许多成年人津津乐道,构成了他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什么中国人如此喜欢这样一个故事主题?这个主题的频繁出现和广泛而持久的传播是什么意思?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对中国神话传说的结构趋同感到困惑。这只是说明中国人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比模仿更好吗?还是这只是历史上的一个偶然巧合?
在传统的解释中,这种神话故事被解释为表达封建时代男女不满和追求美好爱情的愿望。事实上,在这种爱情模式下,没有封建传统婚姻中的媒人(或者通灵动物作为媒介,在农业社会,动物的典型形象是牛),双方都经历过“自由恋爱”结合起来。然而,这与其说反映了对封建礼教的反抗,不如说反映了小农意识的实用特征更为合适。因为,在这种婚姻模式下,无一例外都是男主角和仙女主角的结合,绝对没有相反的情况(相反的情况是另一种故事。男人作为怪物出现,伤害一方,是最终被正义消除的对象)。封建礼教的最大受害者是女性。因此,作为仙女主人公的自由大胆行动绝不是真正女性的模仿对象。它仍然表达了以满足男性需求为中心的父权社会的典型心理,而不是反抗意识。
另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它是由历代文人墨客创造的“大团圆”这种民间神话传说除了在结局上往往不够完整之外,最显著的区别是它的英雄往往是普通的下层人民。这说明了这类神话的民间性和普及性。因此,作为一种存在时间长、影响重大的大众文化现象,其产生和延续绝非偶然。文化,特别是作为一种民族精神,“活化石”民间神话传说作为历史的生成物,必然承载着许多生成和延续其社会的信息。既然它是在这样一个社会产生的,就必须有这种现象所依赖的土壤。既然它能被公众接受和传播,并且乐于演绎各种版本,就必须符合公众的审美需求偏好。既然它可以长期传播,它不仅反映了审美偏好,而且构成了一种民族文化心理的反应机制,即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形式。
因此,对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精神分析和恢复,不仅是文化研究的任务,也是了解古代民族精神结构和心理形态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