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论文
推动城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时间:2021-11-24 22:34 所属分类:医学论文 点击次数:
均等化是指所有城市和农村居民,不论性别、年龄、种族、居住地、职业、收入等,都能平等地享有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本市作为湖北省卫生综合改革试点县市,近年来,在运行机制、管理体制、筹资补偿等方面,对医疗卫生服务工作进行了开创性的实践和探索,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是随着我们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社会对医疗卫生的需求不断增加,面对这种新形式如何结合医改计划,推动城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努力使群众少生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性。
基础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政府的一项惠民举措。长久以来,由于城乡差异,城乡居民在享受公共卫生服务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促进城乡居民平等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这反映出政府关心每个人的生存质量,也体现了政府维护健康公平的责任意识。因此,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是一项惠及城乡居民的民生工程,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基础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体现了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开展公共卫生工作,首先要对危害健康的因素进行早期预防,达到减少疾病发生、延长寿命的目的,是一种投入低,见效快的健康投资。当前我市流动人口众多,卫生资源相对匮乏,以公共卫生为优先,强调预防为主,体现卫生工作的内在规律,是提高卫生资源利用率的一项重要措施。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是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基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第53届卫生大会的《2000年世界卫生报告——卫生系统:提高绩效》报告,中国被列为健康负担最不公平的国家,因此,在2009年推出的新医改方案中,国家提出要逐步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旨在通过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城乡居民健康问题干预措施,有效地防治疾病,逐步让城乡居民逐步享受到公平的公共卫生服务[2]。
2本市公共卫生服务成果及存在问题。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已初步建立了2235平方公里的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和急救体系。自实行免疫计划以来,一度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实施免疫计划后,城市中麻疹、百日咳、白喉、肺结核、破伤风等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近几年逐步推广甲肝、乙型肝炎、麻腮风、无细胞百白破、卡介苗、脊灰、麻疹、A群流脑、实行免费接种乙脑等九种疫苗;艾滋病、肺结核、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初步遏制了艾滋病的蔓延势头,结核病人免费使用药物,控制策略覆盖率达100%。慢性病防治工作逐步规范,将精神卫生防治纳入社区重点管理。获得了省级卫生城市称号,创建了国家卫生城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基本完成,城乡环境卫生状况得到改善。烟草控制履约工作扎实推进,已有22家医疗机构和56所中小学被评为无烟单位。2000年以前,全市孕产妇死亡率由2000年前的8.2/10万下降到现在的1.5/10万,婴儿死亡率降至零,外来流动人口生育住院助产工作得以落实。在食品、饮用水、公共场所、职业病、放射、学校、传染病防治、医疗服务、血液安全等卫生监督方面,卫生监督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然而,我市公共卫生服务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外来流动人口享受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与户籍人口之间还存在着差距。目前,因外来人口自身流动性等客观原因,他们除了有计划免疫、肺结核管理和其它传染病的管理外,还有慢性疾病,目前,对精神卫生、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规范管理还没有开展,需要进一步明确和界定外来人在公共卫生服务中所享有的权利和相应的管理模式。第二,不同地区居民的公共健康享受程度也有一定差异。总体上,城镇范围的卫生资源多与农村相关联,从而导致了城乡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服务资源的差距。第三,三级卫生服务队伍的数量和能力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新的健康需要。医药产业属于特殊行业,其技术能力水平是其诊断、治疗的第一要素,由于历史等原因,其数量及能力已成为制约其持续发展的瓶颈。就医护人员人数而言,过去对医务人员人数的配置与户籍人口基本一致,显然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城市公共卫生和全科医生的数量与能力显得比较不足。
为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证,我市刚刚起步,实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一切都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为此,本人借鉴国内外及其他县市有关经验,结合本人从基层从事这一工作至今的经验,探讨如何确保我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顺利进行,对实际的可操作性提出以下实施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