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论文
5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效果不稳定分析
时间:2021-11-27 20:40 所属分类:医学论文 点击次数:
血压升高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不仅造成严重的心、脑、肾功能紊乱,而且是脑卒、冠心病、心肌梗塞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除调整不良生活方式,如合理膳食、适当运动、禁烟限酒、心平气和等,高血压治疗仍然以口服药为主,多数病人需要长期或终生服药。作者通过门诊部治疗的50例高血压患者,其中50例降压效果不稳定,文章分析了原因,探讨了应对措施。
1临床资料
年龄:30-35岁5名,36-54名14名,55-72名,31名55-72名;结果全部符合WHO高血压标准:Ⅰ期6例,Ⅱ期32例,Ⅲ期12例。于术后3天,1周,2周,4周,6周后复诊,并记录药物治疗情况。
该组50例病人于3天复诊时均能遵从医生的指示服药,1周后降到90%,6周后虽有8例病人仍在服药,但中间停用了降压药。在50例降压效果不稳定中,中老年人及伴有其它器官损伤的患者占多数。这是由于患者服药依从性较差。
2原因分析
2.1记忆丧失、认知分辨力差和病人亲属的监督作用不足。
在50名患者中,20例属于此种病因,以55~72岁的患者居多。这一年龄的病人将步入或已经进入老年期,同时患有多种老年疾病,如脑动脉硬化、脑萎缩等,均可引起老年人记忆减退,由于大多数老年人同时患有多种疾病,所用的药物种类多、剂型、剂量变化等,如长效剂、缓释剂、已经出现了控制释放剂;一些药物的名称因生产厂家的不同而有不同等。让这类病人容易记不清药品的名称、剂量、用法、用药时间等,而家属又对其关心不够,不能及时督促病人按时服药,导致病人误服、多服、多服。
2.2医源性因素影响50例患者中有13例是因为求医心切,多次就医,而另一些医生对病人的既往病史及用药缺乏细致的了解,药品作用和毒副作用交代不清,导致病人反复服用药物,产生毒副作用,使病人产生恐惧心理,并自动停药。
2.3有12个经济原因属于这种情况。药价不断上涨,尤其是合资企业、独资和进口的药物,鉴于高血压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病人很难承受,因此不能按照医生的要求服药。
2.4缺乏自我健康意识和对高血压知识的了解50例中,12例属于这种情况,特别是5名年龄小于35岁的病人,自认为年轻,并发症较多,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还不清楚。并且由于自觉症状轻微,甚至没有症状或症状改善,往往不引起重视,加上工作忙、怕麻烦等各种因素,不能坚持服药,而是靠“自我感觉”,在服药时就服药,不会感到疼痛,甚至没有症状或症状好转,往往不引起重视,加上工作繁忙,怕麻烦等各种因素,无法坚持服药。有些病人误信广告物理疗法,如睡眠枕、足疗等,以及未经证实的“偏方”,有些人因为经常吃药,一时买不到就停止服药。
3对策
3.1药物配伍对老年人,可采用大字体标示用药剂量及用药时间,或直接将大字写在药盒上,方便老年人辨认和记忆。并且劝说家属做好监管。如果情况不明确,可以随时去诊所咨询。
3.2根据情势选择药物,医生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用药的种类;对于工作忙、怕麻烦的病人,可以采用长剂效,控制释药量、缓释剂等剂型,减少病人用药次数,避免重复用药麻烦,又能持续保持降压药物的血药浓度,避免短效药物导致血压骤然下降,对心脏、脑、肾等重要器官的血供有影响。根据起效时间、血压的峰-谷规律及病人动态血压测定结果,指导临床用药时间。使病人和家属了解药物的名称、剂量、剂型、注意事项和毒副作用,如果有些药物会导致水肿、咳嗽等,可以提醒病人注意观察,并学会如何应对毒性反应。如果有眩晕、头痛、低血压等症状的时候要多休息,不要造成体位性低血压;服用一些特殊剂型,如控释片,缓释片时要全部吞下,剥掉后便失去作用,因外壳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在肠道内不易被吸收,有时会随大小便排出体外,应向病人说明,免得病人疑惑。
3.3经济有效药物的选择应尽量避免昂贵的药物,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有利于长期服药。告诫病人必须进行正规的治疗,避免走弯路,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3.4定期随访,督促病人服药,测血压,随时修改治疗方案。
3.5做好对病人高血压的宣教工作,帮助病人增强对自身疾病危害的认识,坚持长期治疗,可以降低脑卒中、冠心病的发病率。要使病人对自己的疾病引起重视,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对于疾病的担心,恐惧症人士会讲高血压是可以控制的疾病,只要有效控制血压,就能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为了提高病人用药依从性,加强医病人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