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论文
中古医学著作中复音词结构不稳定
时间:2021-12-20 16:33 所属分类:医学论文 点击次数:
中医药学典籍,博大精深。时代跨越于古代.中古到现代。关于中医古籍的研究历史也源远流长,那么中古医书有哪些典籍?学界一般认为,“中古”指东汉魏晋南北朝。所以中古医书应限定为东汉魏晋南北朝及隋代现存的一部医书文献,对于成书年代有争议的文献,不属于中古医书范围。例如周穆王时的“巫术”(一说东汉时期的卫汛撰),其真正的成书年代是宋代,所以,在中古医学著作的范围内,就像《灵剑子》、《华氏中藏经》二书一样,现代学者的研究认为它的成书年代很难确定,故亦不可列入中古医书的范畴。
参照《中国医学书目》.《续中国医学文献目录》.《中医文献学》.《国家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等权威的医学工具书,提出中古医书应包括以下几种:
一是东汉张仲景著的《伤寒论》;二是东汉张仲景著的《金匮要略》;三是著《伤寒论》的著作;四是著《伤寒论》的著作。
以上五部中古医学著作,在其历史沿革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多种版本,各版本也有许多差异。例如《伤寒论》的主要版本有敦煌本.康治本.康平本.高继冲本.唐本.宋本.《金匮》中的《金匮医书》;金成无名氏本。“金匮要略”的主要版本有邓珍本.赵开美本.明仿宋本.俞桥本等。“脉经”的主要版本为广本.吴本.印本、黄本、周本等数十种。元至正间刊本为《肘后急方》主版;明万历二年《手肘后部急方》;明万历二年《手肘后部急方》主要版为《手肘后部急方》。“诸病源候论”的主要版本是宋本.汪本.湖本;.正保本;《四库全书》本《永乐大典》本等许多版本。
除了从医学角度对这五种文献进行研究外,也有学者从语言和文字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例如远在宋代.金代有林亿.成无巳为《伤寒论》作注;清代有顾炎武.王子文.王世贞等人对其进行注解,而清代有顾炎武.王子文.王世贞对其进行了注解,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例如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中就有“脉经”。《伤寒论》。《本草经注》、《诸病源论》等多部。但是,由于时代的限制,这些研究成果中存在不足之处,如多数研究成果仍局限于部分涉及中古医书,没有形成一定的系统,所涉及的研究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等。
而真正将中古医书研究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就是在现当代,现当代部分学者对中古医书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为校注,一为译文。《金匮要略》一、刘渡舟所著《伤寒论校注》2.如何任的《金匮要略》1.刘渡舟的《伤寒论校注》2.丁氏的《脉经》1.这批注解充分运用了许多中古医学著作,对其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注解,其精妙之处值得称道。这几个注释和译注的成果,对于我们正确、深入地研究中古医学文献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第二,医疗工具书。由艾华主编的《金匮要略词典》5.傅延玲主编的《伤寒论研究大辞典》6.刘渡舟主编的《伤寒要略》7.王付主编的《伤寒学辞典》8。这本精良的工具书,既是对古代医学典籍的阐释,又是研究中古医学典语的集大成者,其中有许多精彩的阐释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第三部分为中古医学著作中的词句研究。例如张显成著的《先秦两汉医学用语研究》9卷《先秦两汉医学用语汇释》是研究中古医书词语的优秀代表作。两者不仅对中古医书文献有研究,而且吸收了上古医书文献的研究成果,从医书文献的继承角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纵向的参考视角。就像钱超尘著《中医典籍训诂研究》11.吉文辉王大妹主编《中医古籍版本学》12等,是中古医书研究的优秀成果。
第四,单篇论文及硕博论文。本文中有一篇,如陈增岳《诸病源论校注》中所述,13.王云路师《病原论》14等,硕士生论文如艾贵金的《用汉语史观点论证〈素问〉成书年代的下限》15等.博士论文如郭颖的《病源候论》16等。取得的成绩也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
因为中古医学书籍年代久远,传抄本纷繁繁杂,书籍中难免有许多出入之处,其中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内容还很多。尽管学界对中古医书用语和文献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学识却是无穷无尽的,这些研究成果自然也有一些偏差,值得我们深思。正如古汉语中有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即复音词结构不稳定,在复音词中语素次序不稳定。当然中古医学著作中也不例外,如不了解这一现象,便在对医学注解时产生偏差。例如:"生血"。"血瘀"二词常在中古医书中找到。金匮要略·惊惊吐血下血胸满瘀血脉证治疗第十六章:心气不足,吐血。“诸病源论”鼻病诸候·鼻鼻候:“诊它的寸口微路者,血瘀。」「热病诸候·热病候」:「咳血、血、汗不出、出不足者死。」“素问「血的不止脉经,是三逆。」《说文·血经》:「血之不止也。」《说文·血部》:「鼻出血」。"生"为动宾结构,"血"为主语结构,两者同义,实为出血义。「伤寒、痢疾、伤寒、痢疾诸候」:「伤寒痢疾、痢疾、痢疾、痢疾、痢疾。」丁光迪注:“‘瘀血’,原称‘血瘀’,倒文,据本候标题及《外台》卷二伤寒的血方移除。”
又如“出血”。“血出”二字在中古医书中也是常见的。“肘后急方·治卒得鬼击方第四篇》:“或即吐血,或鼻中出血,或下血,一名鬼排。”《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下·虚劳鼻息》:“他者,鼻出血也。"《肘后急方·救中风恶死方第一》:"男左女右,入七八寸,若使目中血出,则为佳。「割之而伤经,则令痛不止,血不能出,即须方药也。」
"诸病源论.虚劳病诸候下·伤寒泻血":「鼻涕,鼻出血也。」丁光迪注:「出血也。」「出」为动宾结构,「出」为主语结构,两者都有相同的含义。实为“血出”也不烦改。
总之,从语言和文字的角度来研究中古医书文献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值得我们予以肯定和学习,但是,由于中医古籍博大精深,内容版本纷繁复杂,书本中仍有许多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地方,为此,有必要在借鉴前人时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古医书文献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作者希冀借此抛砖引玉,一正于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