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论文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布局模式的微观研究
时间:2023-02-24 23:23 所属分类:管理论文 点击次数:
1研究背景
科技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文化和区域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无疑是政府发挥公共科技职能、促进科技进步、提高科技自主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内容和手段。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市场需求的内容和形式越来越多样化,需求与供给的互动也越来越复杂。从供给角度看,市场竞争客观上迫使企业缩短研发周期,提高创新效率,从而提高供给质量和数量。离散企业的信息、技术、资本等资源有限,投资研发活动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市场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创新意愿和效率。客观上要求行业、企业及相关研发机构适度聚集,提高企业科技创新效率。资源聚合的数量和密度可以促进互补性,形成积极的协同效应,从而在规模经济和效率经济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如何实现研发主体、资金、技术等资源的聚集,已成为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许多国内外实践表明,公共服务平台是实现资源聚集的有效组织形式。通过资源和服务的组织、整合、优化和集成,公共平台可以为类似用户的公共需求提供集约化的解决方案,加强信息共享,减少重复投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具有方便、开放、集成、公益和服务的优势。各级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平台建设,各地也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平台建设在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和专业分工合作、促进普通技术转移和应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大部分园区和基地都进入了创新驱动阶段。广泛的资源依赖和集群效应将不可避免地转变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创新网络驱动,建立以创新为导向的服务体系已成为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因此,需要整合和优化原有的各种公共服务平台,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深入探索和研究科技创新平台的运营和服务。科技创新平台是公共服务平台的一种应用类型,具有更明显的功能倾向和建设目标。它是一种能够有效收集相关技术资源,提供支持创新服务,提高创新效率的组织形式。与公共服务平台类似,运营主体的异质性与平台运营模式存在较大的绩效差异。市场发展阶段、产业形式和产业类别都会影响平台运营模式的效率,而建设主体、功能定位和区域分布的差异也是影响平台运营绩效的重要因素。现有文献更注重区域和行业平台的建设方式和内容,对运营模式的研究较少。随着服务平台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积累,梳理、分类和比较现有科技创新平台运营模式的时机已经成熟。特别是对异质运营主体的运营模式性能、特点和适应范围进行客观的比较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科技创新平台的运营和科技园区的升级转型提供参考。
2研究现状
国内公共服务平台的研究已经比较丰富。这些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综述评论研究、方法路径研究和工业应用研究。在公共服务平台评论研究领域,桂平(2008)评论了国内外不同学校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研究方法;在平台路径研究领域,郑旭(2012)[2]构思软件服务外包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认为高端人才引进、公共技术、配套生活娱乐设施和法律服务是重要入口;行业应用研究涉及许多行业,肖军(2013)从政府指导、运营机制、资源整合等方面对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出建议];陈家宽(2012)对上海研发平台的战略转型提出了若干思路。基于公共服务平台研究的细化和深化,科技创新平台的研究呈现出鲜明的发展路径和特色。李晓(2008)调查总结了浙江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问题和经验,建议科技平台建设面向社会,扩大平台开放;薛杰(2008)比较分析了广东省10个典型专业城镇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案例,总结了三种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模式,使科技平台建设研究具有更标准化的模式经验。徐强(2010)相对于从实践到理论、从微观到宏观的研究,、孙青从不同角度界定了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的组织性质,阐述了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和政府在平台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对平台创新过程中部门之间的相互影响、技术流量和溢出以及与创新的关系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了如何进一步提高平台效率的相关建议。孙青(2012)进一步调查了国内外平台建设,认为科技创新平台的空间布局模式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平衡布局模式、点极布局模式和点轴布局模式。在深入分析每种模式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给出模式选择的基本思路。综上所述,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布局模式的微观研究相对深入,但对分类和比较运营模式的分析较少。随着平台应用的扩展和升级,有必要从建设主体或运营主体的角度总结现有的运营模式。既能总结现有的建设内容和经验,又能为科技平台的转型升级提供参考。基于此,本文选择科技创新平台的运营主体作为入口点,比较分析异质运营主体与科技创新平台运营模式的相关性质、特点和绩效。通过界定不同运营主体的性质,探索其运营模式的绩效、优缺点和适应范围,为区域产业规划、园区建设和创新激励提供参考。
3研究方法
如果基于科技平台的运营主体性质,科技创新平台大致可以分为政府主导、企业主导、第三部门主导和混合四种运营模式。所谓主导,其实际意义在于运营主体在平台运营过程中有控制权、话语权和决策权,有合理长效的激励机制。运营主体地位的确立大多与投资比例、平台规划、运营目标和功能定位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市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发展速度的加快,使得单一运营模式的科技创新平台具有明显的劣势。因此,目前的平台运营大多选择多主体共存的形式。部分目标定位于短期功能平台,实现施工目标后大多选择快速转型。当然,将异质主体分为四类,对应其创新的平台运营模式,只是一个相对广泛的分类。在实践中,可以根据建设目标、平台功能和资本投资模式进行细分。基于平台提供服务的方式和性质,科技创新平台应属于公共服务平台范畴;但科技创新平台具有更明显的功能定位和运营目标。因此,运营主体在不同运营背景下的异质性必然导致平台运营业绩的差异。本文不探讨主体异质性与运营绩效差异的因果关系和机制逻辑,而是根据科技创新平台运营主体的性质对平台基本运营模式进行分类,并根据异质主体对应的运营模式类别与运营绩效进行比较分析;同时,结合实践中具有代表性的科技创新平台案例,从宏观角度形成平台绩效综合比较,努力梳理异质运营主体与运营绩效的关系,从而获得科技创新平台运营模式的选择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