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论文
如何扩大进口战略理论中隐含的条件是什么?
时间:2021-10-24 10:31 所属分类:经济论文 点击次数:
目前,中国政府在坚持稳定外需的基础上,作出了扩大进口促进贸易平衡的重要决定。“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发挥进口在中国宏观经济平衡和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优化贸易收支结构。2011年4月15日,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胡锦涛主席再次重申扩大进口的政策主张。如何评估稳定外部需求的进口战略,已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如何评估扩大进口的贸易平衡战略已成为当务之急。
稳住外部需求,进口和贸易平衡的理论内涵:一种扩大内需的表述。
从世界贸易发展历程来看,一个国家贸易收支差额为零这一绝对平衡是很少出现的,除非封闭经济,否则从理论上讲,贸易收支差额为零。事实上,贸易平衡并不存在绝对的标准,当前20国集团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建立一个包括贸易收支不平衡在内的宏观外部失衡指标体系,虽然各国对不同的数值指标上限仍有争议,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对于致力于实现贸易平衡的国家来说,它们的目标是推动本国贸易收支差额逐渐缩小,减少外部宏观经济波动对国内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使之逐步回到合理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近几年,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连续多年出现贸易顺差,并被称为“双顺差”,对外经济增长的依赖性不断增强。但是,这场金融危机对中国贸易产生了重大影响,意味着需要重新思考外部需求,而外部施加汇率压力来应对中国贸易不平衡调整,等等。这些都表明,长期持续的贸易顺差模式需要重新审视,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有一个相对可控的外部效应,“十二五”规划已明确提出要实现宏观经济均衡增长。因此,对中国来说,贸易平衡的直接含义就是减少贸易盈余。
盈余调整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中国在相关政策选择上却极其谨慎,其直接原因是影响贸易失衡的因素复杂多样,难以分清主因,决定了寻求贸易平衡这一治本之策。就中国经济增长而言,近几年迅速增长的贸易顺差是出口增长快于进口增长的结果,而出口转内销实现出口下降、并减少贸易顺差则成为贸易平衡争论的焦点。但是,中国在劳动力成本、规模经济效应和国际分工等方面释放的比较优势仍有可能,出口增长在短期内迅速下滑并不合理,同时,出口行业吸收了大量就业,同时承担了稳定就业的重担,因此降低出口贸易顺差的做法在短期内行不通。
在以上论述的基础上,贸易平衡的出路主要依靠进口的迅速增长。外贸顺差表现为进出口差额,当外部需求趋于稳定时,如果进口增速高于出口,则中国进出口贸易顺差将呈下降趋势,持续下去必然促使贸易顺差逐步回归合理区间,中国当前的进口战略目标也就在于此。但是,如何实施扩大进口战略理论中隐含的条件是什么?从直觉上看,稳定外部需求,进口战略和贸易平衡意味着进口增长高于出口增长,根据消费C、储蓄S、进口M和投资I,"C+S+M=C+I+X构成的开放宏观经济恒等式"出口X",可以看到,在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的情况下,与出口相比,进口增长加快,伴随着三种情形,第一,投资I增长加快,足以完全消化进口的商品增长;第二,消费C增长加快,进口产品消费增加;第三,投资和消费都加快了增长,消化了进口商品的增加。因为消费和投资都是国内需求的两个方面,因此,无论哪种情况,进口比出口增长更快,必然需要国内需求的快速提高。
由此可以看出,进口战略与扩大内需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增加国内需求意味着消费和投资需求的增长,这就要求进口增加以满足投资消费提高的需求,这将推动进口增长速度高于出口,并最终减少贸易盈余。但是,扩大内需还有另外一层涵义,那就是投资和消费的增长,就需要消化国内公司的过剩产能,进而抑制出口增长,并促进贸易平衡目标的实现。很明显,扩大内需促进平衡比进口促进平衡的含义要广得多,进口战略只是一种扩大国内需求的表达。
显然,进口M=m*P,即进口增长很可能是因为进口价格P迅速上升,而进口量增长迅速,这与进口数量m的增长速度无关,在这一条件下,尽管贸易不平衡也缩小了,但它未能带来更高消费和投资的实际国内需求增长,因此,在大宗商品价格高企时,实行进口战略,不仅减少贸易顺差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且没有同步提高国内需求的贡献,因此,宏观总需求有可能出现下滑。
从总体上看,稳定外部需求、进口与贸易平衡政策达到预期效果有一定条件,即进口比出口增长加快时,进口比出口增长快;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从而抵消了由于贸易平衡造成的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减少,最终达到经济稳定增长的目的。但是,进口增长并不是伴随着更大的国内需求而产生的,在缩小贸易不平衡的情况下,进口增长也不是伴随着更大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其结果是宏观经济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