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经济论文

标出生产资料价格的重要指标

时间:2021-10-24 10:32 所属分类:经济论文 点击次数:

执行中国进口战略的重点:高新技术和一般消费品贸易。
以上从理论角度分析了进口战略的涵义,进口战略促进平衡实质上是扩大内需的表述。但是,如何实施中国的进口战略,应该如何调整进口结构?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结合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情况来进行判断,也就是利用中国的经验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上理论分析表明,进口促进平衡战略隐含着两个条件,一是进口增速快于出口增速,以减少贸易顺差;二是扩大国内需求,即投资消费加速推动进口增长。下面的实证分析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
(一)进口战略重点:总贸图1报告1981-2010年中国进出口名义进出口增长率。资料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出口均经历了高速增长,1981-2010年名义出口增长率为16.7%,同时,进口名义平均增长速度也达到16.3%,这一速度隐含着与进口有内在联系,并且数据表明,近几年出口和进口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出口量和进口量的相关系数从本期总样品的0.45升至2000-2010的0.92。出口量之间的密切关系表明,仅仅依靠进口总量扩张,同时扩大出口增长,并不能有效地减少贸易盈余。因此,有必要从结构上进一步分析中国进出口关联度较高的深层原因。
就进出口贸易而言,建立在产业内分工基础上的一般贸易与基于产品内分工的加工贸易,它们有不同的均衡属性。简而言之,加工贸易进口增长将同步推动加工贸易出口上升,并在一定阶段内确定为顺差,而一般贸易则不是。因此进出口结构最基本的需要从贸易方式上加以考察。根据1996年1月至2011年2月的月贸易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一般贸易与进出口相关系数仅为0.26,而加工贸易为0.89。而在1996年1月到2011年2月,共182个月中,加工贸易出口增幅超过进口增幅的月份达到126个,占月份总数的69.2%,而一般贸易高于进口增长的月份所占比例仅为49.5%。以上两个方面的经验证据表明,图1反映的进出口总量关联性较强可能源于加工贸易,但结论的建立也要求对加工贸易的份额进行分析。
就加工贸易所占份额而言,加工贸易在总贸易额中的比例更高。从图2中可以看出,从1994年到2007年,虽然一般贸易额自2008年以来已超过加工贸易,但加工贸易在进出口贸易额中所占比重始终高于加工贸易,从1994年到2007年,中国加工贸易一直占据40%以上。实际上,从上个世纪末起,外国跨国公司开始走上跨国外包、制造产业转移的道路,在中国投资建立工厂,开展来料加工业务,向国外出口制成品。在趋势上,中国贸易长期以加工贸易为主导,这种由外资经济结构决定的贸易结构在短期内不会得到根本改变。可见,图1所示进出口总量相关性较大的根源在于加工贸易,因此,进口战略若以加工贸易为重点,则会促进加工贸易出口快速增长,无助于实现贸易平衡目标,进口战略必须集中在一般贸易上。
(二)进口战略重点:高新技术和一般贸易中的消费品。
以一般贸易为中心的进口战略重点,削弱进出口之间的联系,通过扩大进口,逐步达到缩小贸易顺差的目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进口扩张内生要求国内需求同步增长,进而消化进口商品的增长,这可以归结为进口战略的重点应该是投资还是消费,这些都需要结合中国宏观经济环境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构成国内需求的投资和消费空间,并分析相应的进口策略。
从总体需求趋势来看,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投资依赖性。据统计,近几年来,投资在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1-2010年投资对GDP的贡献率平均为53.9%,经济年均增长率为5.5个百分点,尤其是在危机期间,2009年的投资占了九成以上。在金融危机期间,投资的地位不容置疑,对于中国经济在推动金融危机中迅速走出低谷非常有利,但是由于投资的积极贡献,把进口战略的重心放在了投资上,未来投资就会出现更快的增长,从而给宏观经济稳定造成了压力。尤其在当前通胀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更应该客观地审视投资的空间。
对于目前中国投资空间的讨论,理论上是一件复杂的事,对经济增长有没有上限还没有明确的标准,盲目地认为目前中国投资过高是不适宜的。从短期来看,投资的空间显然受到自然资源、生产方式的制约,如果投资对外部经济通胀压力持续上升,则适当放慢投资对宏观经济稳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标出生产资料价格的重要指标是工业企业原料燃料购进价格指数和生产资料价格指数PPI,图3报告这两种物价指数的年增长率。可见,目前这两类指数在危机发生后都呈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且超过了2007年中国通胀期间的物价水平,这说明,目前生产资料价格高企,对通胀形成潜在压力。此外,从季度发电量和年同比增长率来看,近期发电量已创历史最高水平,增长速度亦处于高位,部分地区还出现限电、电荒等现象。上述现象说明,目前投资环境已有较大压力,短期可持续投资扩张的基础并不稳固,因此,把进口战略放在投资上显然并非最佳策略。
投入增长空间缩小促使进口战略转向消费,但消费能否承担这个任务,同样需要探讨消费增长空间。表格1显示了中国和G20国家的消费量对比情况。可见,中国的投资明显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这也支持了2008年的36.1%的投资空间,这也支持了投资空间缩小的结论。不只是G20国家的平均数,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数,在2010年,虽然中国的消费比率有所增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这说明中国消费增长仍有很大空间。
目前中国正处在通胀调控的关键时期,如通过降低进口关税等措施进行进口,不仅可以有效地拉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同时也可以抑制当前国内CPI上升的趋势,表明以扩大消费为基础的进口战略不仅能在短期内起到改善中国的长期经济结构作用。
诚然,进口战略向消费倾斜并不意味着它与投资没有关系,相反,投资空间缩小正好反映了粗放型增长的增长模式需要改变,归根结底还是要提高投资效率。因此,通过引进高新技术推动投资升级,提高投资效率,也是进口战略的另一重要内容。虽然中国政府一再强调增加高新技术进口,但有关政策并未见成效,高新技术进口占进出口的比例仍低于1.5%,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大于进口的情况自2005年至今进入正常状态,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呈现顺差,这与中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位置极不相称。因此,未来进口战略的实施需要在高技术领域中实现突破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