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论文
私营企业进行海外并购原因是什么?
时间:2022-01-09 19:02 所属分类:经济论文 点击次数:
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后,作为中国经济三大支柱之一的民营企业整体实力显著增强,资产、收入、利润等指标飞速增长。正是由于不断创新发展理念,不断完善管理控制系统,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正确调整应对国内外市场变化的举措,民营企业开拓出崭新的发展局面,根据2010年11月中国私营企业联合会、中国统计协会等机构公布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相关数据,截至2010年10月,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总资产达到3.9万亿元,公司经营收入总额达到4.74万亿元,尽管行业分布广泛,但制造业仍是民营企业的骨干。
中国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私营企业相对集中在钢铁、家电等行业,生产所需的橡胶、铁矿、焦煤、铜锌铝等主要原辅材料都要靠进口,这制约了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为确保企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和提高竞争力,走出去、收购资源型、技术型、生产型、营销型的各类企业,都是民营企业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实施前(后)整合战略的必由之路。而我国民营企业走出国门,面临的困难尤为突出,特别是资金压力和融资渠道,成为国外制公司海外战略发展的重疾。本论文就这一问题谈点个人看法,以期对问题的解决提出有益的建议。
一、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优势与不足。
(一)财产所有权不明确。
我们国家有国资背景的企业,之所以多次折戟海外并购,一个重要原因是东道国政界人士和企业家对企业的产权结构不认同。而且私营企业普遍具有强烈的私人色彩,产权较为明确,在海外经营较易为外国接受,有利于提高交易效率。但大多数民营企业都是乡镇企业和民企脱胎,或者产权不清晰,或者是产权过于集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家庭式私营企业,其资金规模小,管理过于集中,对国际市场的认知度和目标企业的选择往往缺乏事先深入的调查,容易陷入并购的泥潭,因而在并购融资中处于劣势。
(二)理性务实,但过于重利。
私营企业进行海外并购,基本上是以自有资本和自筹资金为主。资本来源狭窄,资金总量少,融资成本高,必须脚踏实地,精打细算,与企业实力相匹配,更显理性和务实。然而,资本的本质决定了私营资本在海外并购的逐利性。它们常常习惯于“眼球经济”,关注既得利益。购并过程中,热衷于概念炒作,追求市场热点,重视眼前利益,缺乏长远的经营理念和长期投资的心理准备,使得并购融资风险成本大幅度上升。
因为目的过于追求利润,没有意识到国际化经营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在一定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下的选择。由于没有做大做强主业,没有资金、技术、管理、规模等必然的综合实力,盲目尝试海外并购,缺乏科学的战略规划,往往付出较高的成本,即便并购成功也会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资金负担。
㈢决策容易,但缺乏竞争力。
相比国有企业决策权力较为分散,需要层层审批,民营企业的决策权相对集中,在并购谈判中决策比较容易。甚至错误的决策,只要上司同意,执行就很快就能完成。但是,在许多情况下,这种个人说了算、独断专行的作风和被并购企业的文化将非常不协调,而且容易产生难以磨合的问题。
很多私营企业在作出合并和收购决定的时候,都是雄心勃勃,目标远大。但是,如果在并购后发现要留住人才,就必须充分利用并购后的技术专利、品牌和销售渠道等,这并不容易。在海外并购中,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并不容易,往往在资本扩张的同时,也难以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特别是在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后,竞争力的缺乏将使企业陷入困境或走向失败。
诚然,在中国民营企业的海外并购中也不乏成功案例,包括华为、吉利、三一重工在海外并购的道路上,都取得了相当成功,令人瞩目。但是,大多数民营企业仍处于海外并购的摸索或起步阶段,面临融资困境也是发展中难以回避的问题。
二是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
(一)企业资金实力薄弱,融资渠道不畅。
市场化条件下,尽管企业以并购对象为目标,但国际市场上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但是资金实力往往占据第一位,财大气粗的企业基本上都笑到了最后,而资金却是我国民营企业的短板。就当前民营企业国内经营状况而言,大多数企业主要依靠银行融资和民间(主要的资金来源)融资来满足产业调整、结构升级和扩容的需要,企业自身的资金力量有限。私营企业参与海外并购对企业资本实力要求较高,主要依赖民间融资获得的资金不仅数量不够,而且融资成本过高,无法满足海外并购中对资金总量和速度的要求。
㈡企业整合能力不足,影响企业筹资。
私营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一直为社会各界所诟病,即便是上市公司,也存在着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管理上存在着个人意识高于企业制度等问题。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经济因素,而且取决于整合能力。中西企业经营理念的差异,企业经营方式的不同,文化的冲突等都对民营企业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上述非经济性因素,如果处理不当,轻则会导致企业员工的抵触情绪和人才的流失,而重则会给企业带来声誉。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内部分歧较大,整合难度较大,又需要投入较多或成本,融资困难较大。
(三)并购对象多是发达国家制造业企业,处于困境之中,所需资金较多。
国内私营企业在选择并购对象时,偏重于各自熟悉的行业,往往选择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同一或相关企业。或者那些处在产业前端的企业,或者掌握了该产业的核心技术,或者拥有品牌、渠道,或者陷入经营困境,又有一定的价值,其中,后一类往往是我国民营企业热捧的对象。表面上看,困难企业并购资金投入少,成本低,但发达国家完善的法制体系和强大的工会力量,将使企业并购成本数倍增长。收购成功后,后续运营所需的资金投入也不是一个小数目,都会加大企业的融资难度。尤其进入的市场比较集中,相互竞争,容易削弱自身优势,更易产生融资难问题。
(四)缺乏高素质人才,熟悉国际市场资本运作。
我们私营企业的整体素质与我国国有企业相比,海外企业的整体素质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成功。尽管,前期调研、方案体系、策略规划都可以委托专业公司来完成,但是,研读报告、理性判断、为科学决策提供意见仍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来完成。精通国际贸易与金融,熟悉跨国并购的程序和融资方式,熟悉东道国的法律法规,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和风俗,熟练运用本地语言进行海外并购的专业人才,是民营企业所严重缺乏的。要建设一支既了解国际市场的运作规律,又具有海外融资技巧的高素质的并购整合团队和实务国际运营人才,并购后企业资本运作将难以企及。
缺乏一套完善的对外投资法律保障制度。
境外并购经常面临着经营风险、法律风险、经营环境风险等种种风险,使海外投资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投资者的利益,大多建立了相应的风险保障机制,而我国对海外投资的保障措施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审批手续繁杂,时间长,获取成本高,不利于在海外并购。尽管商务部于2009年5月颁布实施了《境外投资管理办法》,旨在促进和规范境外投资,但规范的作用远大于促进。由于缺乏国家法律、法规的规范和保护,我国民营企业在海外并购出现问题时,常常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