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小学古诗教学的意义
时间:2021-11-07 19:31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中小学语文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借助于诵读、想象、感悟等手段,引导学生了解诗歌所言、所吐、所思、所露。学生只有真正地领悟诗歌中的情感,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从而达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小学古诗教学的意义。
伴随着新课标的颁布,语文教学理论研究的发展,教师的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古诗教学作为一种陶冶学生情感、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更应体现出它的新理念与方法。另外,古诗教学应使学生深入了解和体会中华文化,通过积极的思想感情活动,加深对古诗的认识和感悟,使学生接受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发,积累优美的诗句,最终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字的感情。为此,作者提出以下几点古诗教学的方法策略。
古代诗歌教学策略。
(一)书的声音清脆,感受韵律美。
教师要善于使用准确、清晰、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示范和表达,引导学生唱诵、领悟诗、领悟诗情、增强记忆、感受诗韵美。例如教《所见》:「牧童/骑/黄牛,歌/振/林樾。想/捕/捕/蝉,突然/闭口/站立。”全诗清新流畅,理解如话,画面动静结合,生动有趣,是一位活泼灵巧、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老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韵律朗读、发现、感受牧童在瞬间内心理发展及动作变化,从而领悟到童趣、诗趣。唯有读出这首诗的节律,才能逐渐体味古诗之美,思索作者所蕴涵的情趣与意旨。就像《元诗谱》中所说的:“平声哀鸣而安,上鸣鸣之鸣,去鸣鸣之鸣。也就是说,四音的轻重缓急也可以配合感情的表达。柳宗元在《江雪》一诗中,用“绝”“灭”“雪”三个短促的入音字来表达其激越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虽然处于孤寂状态,但其坚韧不屈,不屈不挠,不屈不挠。“读书百遍,其义必有其名。”老师要竭尽所能,引导学生读懂,读懂韵,读懂意境,感受韵律美。
(二)了解写诗的背景,促进对内容的理解。
老师在解释古诗时,首先要通畅古字词义,才能通畅整首诗的意义,这也是学习古诗的必要步骤。比如,“出塞”的创作背景是诗人王昌龄早年到西域旅行的经历,而他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唐朝对外战争中屡战屡败,是一种激昂向上的精神风貌,古诗也体现了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所以,了解其创作背景,确立情感基调,是正确理解古诗的必要条件。
三、披文入内,欣赏意境美。
1.理解语意,唤起想象,发掘内在美。
在中国古诗中,“面”为“点”的结晶。在教学中把这一点再一次还原为“面”,能使学生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前提是对语意的充分理解。比如贺知章的《咏柳》诗“二月春风似剪刀”。老师要引导学生质疑、比较、推敲、感想、联系上下文,了解“剪刀”与“柳叶”的关系,方能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认识到这一“传神点睛”的精妙之笔。
声音与情感的交融,物我相忘,意境之美。
凡写景句,都会留下诗人情感过滤的痕迹,或触景生情,或寄情山水。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就表现出暮春三月扬州春光灿烂的景象。当“孤帆远影碧空,唯见长江天流”这句话时,就是借景抒情,把诗人的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说到话虽不多,却是一种回味。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画面感,并积极创造李孟二人依恋的情景。藉由再现诗中所描绘的美好境界,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各类景物描写中蕴涵的情感因素,如岸柳、远航等,是诗人借景抒情,使情物物化的过程。藉由反复念诵,直到达到心连心、物我忘却的境界。
3.传神凝练,字字珠玑,领会炼字的美。
我们所说的“炼字”,就是要把诗写得贴切、生动、传神。每一个词都要满足韵律的要求,也要体现意蕴,表现意境。其中,王安石的《江水碧波荡漾,碧波荡漾》中的“青青”字。相对于其它词,“绿”字更形象、更具代表性,它再现了春光满眼的春色,也表达了诗人内心对自己未来命运的向往。老师善于挖掘审美教育材料,引导学生在诗歌教学中共同发现和领悟“炼字”之美,这必然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不仅能让学生学习得愉快而轻松,还能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以诵读为主要内容的古诗教学方法,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老师应循序渐进,对学生进行吟诵,辅以各种活动,增强学生的兴趣,为学生营造更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在古诗、韵律、诗情画意、感受诗情画意、感受诗人所创造的意境,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