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高中历史学科的课程更有特殊性

时间:2021-12-04 09:27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史学实证素养是中学历史学习必须具备的一种素养,史实就是肯定史学资料,判断史学资料是否正确。史学经验素养是对学生进行检验、评价历史的重要前提。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中学历史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应该重视历史教学这一学科核心素养,而史学实证是历史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种核心素养。为了提高历史教学效率,确保历史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和先进性,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实证素养。
一、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证素养。
与其它学科相比,高中历史学科的课程更有其特殊性:首先,高中历史包含了更多的知识,学生还需要记住很多内容。第二,在高中历史课程中,叙述的历史事件很多,学生很难全面了解历史。大多数学生没有运用史学资料进行实证研究,独立研究历史知识,缺乏实证材料,学生无法得出科学的历史结论。为促进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教师必须扩大教学内容,挖掘互联网上的大量教学资源,在实际教学实践中运用,使学生的史学知识得以补充[1]。
从古代商业开发知识出发,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高中历史教材讲述唐、元两代经济发展状况,详细论述了唐、元经济发展。应该注意,中学语文教材中没有叙述过多的两宋和明清贸易,而只是把两宋和明清经济繁荣这一理念传达给学生。由于史学资料的缺乏,学生无法全面地掌握历史知识,导致知识遗忘与混杂。便于学生记忆。要不断充实教材内容,加强课堂人物评价资料、历史战争资料、历史地图资料等,增强学生史料实践性素养。
二是通过有效手段,培养学生自主收集历史材料的能力。
历史学是不可逆转的,我们只能透过现存的史料来认识历史,而要形成正确、客观的历史认知,要重视收集、整理、鉴别、去伪。中学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前,可安排学生自行收集学习研究的内容,也可让学生分组收集资料。历史学材料可以是纸本或网络材料,也可鼓励学生拍摄一些视频、图片等。
例如,「一国两制」一节课,祖国的统一大业,老师可在上课前组织学生读书,如需查阅「一国两制」提出的历史背景、首次实施的意义、未来解决两岸问题的影响等,使学生既认识到“一国两制”的科学性、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并对政治体制的前景进行了深入分析与展望。
第三,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料的鉴别能力。
同学们整理好历史资料,然后再进行历史的鉴别。由于对史料的整理与收集,可能存在真伪的问题,无法立即应用于史学活动。实施历史教学活动时,一般都要运用实证方法,给学生以指导,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识别史料的真伪。实证法就是运用各种方法对收集到的史料资料进行真实性检验。如果所记录的内容真实可靠,收集到的历史资料就有很强的可信度,反之,则无价值。
举例来说,在讲授“文明交往之路”课程时,就将物种传播纳入其中,因此教师可以以学生非常熟悉的玉米为基础,引导学生开展实证性历史活动。通过这次活动,老师们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哥伦布日记,它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记录玉米的文献。在本文献的引导下,教师在给学生以鼓励的同时,也调动了自己积累的生活经验和历史知识,来探讨玉米传入中国的时代。其中,许多学生都受到哥伦布日记的影响,认为发现美洲大陆之后,就有许多学生认为玉米是从哥伦布引进我国的。也有同学借书《饮食指南》中有关的记载证实,早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前,玉米就已传入我国。根据学生提供的历史资料进行鉴别,学生们基本确认,早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前,玉米就已传入中国。
指导学生规范使用有价值的史料,表达自己对历史的认识。
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也是历史课程教学中对学生终身的影响[2]。《史学实证法》就是通过对学生理性、实证两方面的认识,使之成为理性的、注重证据的现代公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借助于历史小论文、探究性学习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让他们展开独立思考,规范使用有价值的资料,将自己对问题的观点表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实践精神。
就拿《古代商业的发展》一课中的“城市变迁”作为例子,在课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自主收集有关《宋》前后的相关史料,然后立足于空间,对时效性和政府规制变迁进行分类归纳,最终又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报告了宋前后“市”在某一方面的变化,并且借助于搜集到的历史资料,证明自己观点正确。
总之,历史课程标准不断改革,对中学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历史资料的实证素养一样,作为高中生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之一,要将它渗透于我们每一门历史新课的教学中,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也不能一蹴而就,在这一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经验认识,只有在日常学习中积累,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证性素养,才能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