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实施教育部“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时间:2023-05-31 23:11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本文分析了当前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阐述了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以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机电学院工业设计专业为例,提出了可行的解决大学教育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的途径,努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视野开阔、基础知识全面、设计实践能力扎实、能满足企业实际需要的优秀设计人才。
 
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和国内工业设计教育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涌向社会。然而,对不同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工作5年后的职业调查发现,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企业从事工业设计的毕业生比例不高;许多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不得不改变职业生涯。每年约有30%到40%的人流向包装和商标设计行业。40%到50%的人转行做装饰和广告。一些毕业生去网站设计网页。很少有人真正做工业设计[1,2]。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不能在这个行业长期生存。
 
一些专家指出,这是因为许多国内企业不太了解工业设计的重要性,更不用说关注了,或者对工业设计的理解存在一些偏差或误解。一些企业甚至认为工业设计是产品外观设计和包装。令人欣慰的是,在21世纪,更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工业设计的重要性。据国家轻工业局副局长朱涛介绍,现代工业产品的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业设计的成功。随着高科技技术的发展,产品质量不再是主要矛盾。抓住市场的关键在于工业设计的创新,以及它是否能引导世界趋势。在今天的汽车、手机、计算机市场上,企业越来越关注其设计问题,谁的工业设计创新能赢,谁就能赢得市场。目前,许多外国大型企业都有庞大的设计机构,如日本东芝,拥有数百名工业设计师。这表明,市场需要更多的专业设计人才,工业设计在市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工业设计毕业生就业难,就业市场不规范,毕业生个性选择多样化。仔细分析国内工业设计教育,要清楚地看到大学教育与市场需求的严重脱节。高校培养的设计师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企业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大局意识和研究特定设计行业的设计师。但高校的培养模式缺乏对学生综合“大设计”观的培养,表面设计教学无法真正深入一线设计,无法上天下地,与企业就业需求联系不好,最终导致就业形势和市场预期相互偏离[2]。工业设计教育忽视了工业设计专业是一门系统的工程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中没有完善的工程技术教学模块。他们的设计没有经验,没有生活,几乎等于幻想。这种教育成果是目前工业设计专业教育的通病。如何改变现状是我们工业设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3,4]。因此,必须充分考虑人才市场对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就业为导向调整培训计划,培养一线产品创新人才。
 
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思路
 
“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聚集,通过突破创新主体之间的障碍,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实现深度合作。实施教育部“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下简称“2011计划”),旨在建立若干“2011协同创新中心”,大力推进高校、科研机构、工业企业、地方政府和外国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创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目前国内全国工业设计大赛较多,大赛主要分为政府和企业主办两类。政府主办的比赛主要包括: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中国五金产品工业设计大赛、潘天寿设计艺术奖文具设计大赛;企业主办的比赛主要包括:“华帝杯”工业设计大赛、“美的杯”创意设计大赛、“艾美特电扇杯”工业设计大赛。此外,世界上还有许多非常重要的工业设计大赛,如IF大赛、红点子大赛等。这些比赛得到了全国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大学生的积极参与,高校越来越重视各种工业设计比赛,以这些比赛为机会促进专业建设,培养创新人才。
 
因此,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可以通过协作创新人才培训模式实现企业与学生、教师之间的相互理解,甚至更深入的沟通,让学生参与企业产品研发,为学生提供实习设计机会,最终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5,6],而不是大多数学生从事与工业设计专业无关的工作,这违背了建立工业设计专业的初衷。同时,以各种比赛为契机,鼓励学生多参加比赛,将作品交给类似产品生产企业的技术研发部门审核,提出修改意见,直至作品最终完善。学生可以拓宽思路,提高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