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论文
杭州工业设计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
时间:2023-04-05 23:14 所属分类:科技论文 点击次数:
近年来,浙江省杭州作为长三角准一线城市,一直把工业设计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作为重点工作。杭州工业设计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日益加深,呈现出发展速度快、技术创新多、辐射效应广的特点,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对工业设计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具有区域代表性。本文采用的制造业等环境原始数据(部分数据根据相关原始数据计算)均来自2013年~2016年《杭州统计年鉴》。由于杭州尚未对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进行全面监测,在杭州相关主管部门的大力协助下,2013年获得了研究~2016年杭州工业设计行业相关数据。因此,它保证了制造业相关数据、工业设计相关数据和其他环境相关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2013年选取研究~2016年,杭州工业设计制造业相关数据,由于指标数据单位不统一,量纲不同,本文通过极值法对所有数据进行无限制,消除了指标量纲和数量级对最终计算结果的影响。根据上述指标和权重确定和标准化处理,杭州于2013年最终获得~2016年,工业设计产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的基本维度、驱动力维度和环境维度得分。综合基础维度13个影响因素的评分结果表明,研发人员结构、研发投资强度、高端设计人才和设计专业水平对工业设计产业和制造业一体化的影响最大。通过分析2013年~一方面,受“人口红利”和“资源红利”逐渐减少的影响,杭州制造业出现供需不平衡、增长放缓、发展平缓等问题;另一方面,杭州工业设计产业在人才培养的专业化和复合化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设计人才的高端化和国际化投入仍然较少。这两个问题对产业融合形成了一定的创新障碍,影响了两者的深度融合。综合驱动维度的14个影响因素得分结果显示,制造业竞争压力、工业设计竞争压力、技术扩散能力和技术扩散能力对两个行业深度整合的驱动力影响最大,其中设计开发能力、设计实现能力、设计服务能力、设计创新能力、价值创造能力影响因素对整合的驱动力较大,可以看出,工业设计的价值创造能力在制造业微笑曲线的两端得到了验证和放大。近年来,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推动了“互联网+”和“设计+”驱动的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推动了杭州经济,而且为建立良好的产业生态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为产业一体化提供了技术支持,为产业深度一体化提供了更多的触发点。综合环境维度的九个影响因素得分结果表明,政府支持研发投资、政府支持设计机构、设立企业创新奖项、制定相关政策对综合环境的影响最大。通过分析2013年~近年来,杭州工业设计产业的财政支持、知识产权保护和制造业政策支持逐年减弱。工业设计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外部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和优化。由于政府更加关注高端设备制造、软件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然而,经过三年政府对设计的大力支持,杭州工业设计产业已进入发展快车道,进一步扩大了工业设计的公众意识和社会影响力,促进了工业设计发展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激发了全社会创新设计的积极性。
基于对上述工业设计产业与制造业一体化各维度和影响因素的分析,结合杭州工业设计产业与制造业一体化的实证研究,提出了工业设计产业与制造业一体化的对策和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首先,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工业设计的总体规划和指导,协调解决工业设计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形成良好的政府指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和社会参与的工业设计发展机制;二是支持合格的独立品牌设计企业上市发行债券,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促进设计企业与制造业在顶层设计中的深度融合。二是进一步加强产业一体化发展体系建设。一是支持和鼓励企业建立设计驱动的品牌生态发展模式,形成用户、设计、制造之间的无缝对接;二是继续加强企业设计中心在设计创新中的主导地位和主导作用,建立产业协作设计创新平台和产学研黄金创新模式;三是支持制造企业与设计公司形成长期、密切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鼓励制造企业购买设计服务;四是鼓励和支持网络设计、智能设计、绿色设计的发展方向,推动制造业链向服务型制造业延伸,从低端向高端跳跃。三是进一步加强工业设计创新体系建设。一是鼓励和支持工业设计研究院、企业设计院、企业设计中心等制造业创新载体利用互联网平台和应用数字技术,加强数字经济驱动的服务型制造业发展,促进设计创新和优化,注重设计授权;二是鼓励和支持高水平工业设计研究院建设,引导设计创新要素聚集流动,开展工业关键共性设计技术研究和设计大数据平台建设;三是加强工业设计国际化水平建设,鼓励设计引进、全球化,发展国际设计业务,增强工业设计的国际竞争力。四是进一步加强工业设计人才队伍建设。一是鼓励制造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省内优秀培训资源合作,建立规范化、普及化、网络化的设计师培训体系;二是定期组织开展国际交流技能竞赛,培养工业设计领军人才和先进设计人才;三是加强设计教育建设,创新高校导师与企业导师相结合的设计人才培养新模式,引导专业在职工业设计师向复合型人才发展。五是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一是加强工业设计领域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企业和设计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二是加强企业自我保护、司法权利保护和政府依法保护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有效打击各类侵权行为,形成鼓励创新、防止抄袭的法律约束;三是加强工业设计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促进工业设计企业、设计机构、设计人员与知识产权部门的有效联系,保护创新成果。六是进一步加强产业一体化监测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对工业设计发展的有效监测,加强对工业设计发展繁荣指标评价方法的研究。通过掌握工业设计产业与制造业互动整合的具体情况,快速处理两者整合中的各种问题,灵活调整区域工业设计产业结构,为工业设计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在此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引导工业设计产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