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论文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
时间:2022-01-04 17:51 所属分类:农业论文 点击次数:
自1990年代以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金融市场还远远不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因此,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逐渐进入学者和决策者的视野。非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强调政府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和适当的补贴和管制农村金融市场,与此同时,农村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和它们自己的利润一样;通过定向调控,引导农村金融发展方向(如对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建设进行补贴、对员工培训费用及增加服务项目给予补助。Hoff指出,农村金融市场是一种典型的非完全竞争市场,政府应该对其进行适当的干预和有效的监管,这样才能在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同时保持农村金融机构的竞争性[1]。Paxton和Cuevas认为,每种金融服务都有一个固定成本,针对农村居民的小额存贷业务,必然使他们的固定成本显著提高,从而降低银行资金的安全边际,这样不仅会影响银行系统的利润水平,而且会降低整个系统的风险承受能力。这是激活农村金融对农业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有效途径[9]。
另外,也有不少国内学者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林毅夫等指出,在我国,农村金融具有内生于经济发展战略,能够有效盘活农村经济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长期拉动经济增长。[10]焦瑾璞指出,切实改善对弱势群体,尤其是农村居民的金融服务,是推动农村金融发展和普惠金融的关键,对于改善现阶段城乡二元化金融结构、减少金融排斥、进而构建经济增长新引擎具有重要意义。[11]但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关系之间的结构性失衡,这主要表现为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阶段性金融需求和现实金融服务之间的错配[12]。同时,谢琼等也证实,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功能与农村经济发展目标之间仍然存在偏差。[13]而西部区域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提高农村金融效率对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显著抑制作用[14]。事实上,出现这样的“反事实”现象,主要是由于该地区的整体财政效率低下,因而不能对农村经济增长产生明显的拉动作用,而在拓展到全国之后就会发现,区域间农村金融效率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东部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地区,这些因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是不同的[15]。
从前人对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相关机理的研究中不难发现,由于样本时间跨度、地域差异等因素的影响,相关研究结论尚不一致。研究结果表明,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可能具有非线性特性,也可能具有“时变”性质。鉴于此,本论文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并据此提出研究假设1。
假定1:样本期内,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发生了结构性变化,随着相关金融相关率水平的变化,这种影响机制出现了明显的“门槛效应”。
而且,以往的研究大多认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是在政府财政计划支出的基础上进行的,导致其资金使用效率不高,此时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经济增长却产生了显着的“抑制效应”[4]。根据这一点,提出研究假设2。
假定2:当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低于阈值时,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这与农村金融市场理论的观点是一致的。
此外,近期大量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许多地区的农村金融发展已对农业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的“拉动效应”[17],为此,本文提出假设3。
假定3:农村金融发展水平超过临界值后,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这一观点与农村金融市场不完全竞争理论的观点是高度耦合的。
根据上述三种假设,本论文利用非线性分省面板数据模型,探讨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考察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否存在结构性变化,进而检验了农业信贷补贴理论,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进程中,农村金融市场论和不完全竞争理论的适用性,从而为政府和财政部门制定支农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