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论文
中国茶叶市场转型的第一个涅盘期
时间:2023-01-03 23:15 所属分类:农业论文 点击次数:
世界茶产业和中国茶产业的世纪历程
奠基期(1949-1957年):我国茶叶产品生产、流通经营管理模式进行了重大改革,茶叶产品生产开始初步机械化,茶叶国际标准化和样品研发生产也开始进行非常有效的茶叶产业转型升级尝试;第一、第二、第三动荡期(1958-1970年):敏感期再次出现,使整个中国茶园和茶叶生产业再次陷入低迷动荡期,茶叶产业种植土地产量再次急剧下降。第一、第二、第三黄金时期(1971-1990年):其中,1978年是我国茶叶产业发展的分水岭。农业土地改革和茶园大部分园区的种植土地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当地茶叶农民自主创业创新的积极性。中国茶叶市场转型的第一个涅盘期(1991-2000年):中国茶叶行业卖方市场逐渐分化为卖方向茶叶买方市场,出口茶叶生产市场难以完全开放,出口茶叶生产企业恶性竞争,相互残杀,国际茶叶市场声誉大幅下降,削弱了中国茶叶产业对出口产品汇率的竞争力。第二、第一、第三黄金期(2001年至今):我国茶园茶叶产量和出口茶叶产品出口量屡创新高,茶园茶叶种植土地面积大幅增加。
1.建国之初,百废待兴
晚清前,中国茶叶产业保持稳步增长,产量和出口量均位居世界第一。随着东南亚许多国家面积种植茶树后,中国茶的国际地位受到威胁。鸦片战争爆发后,直到上世纪初,中国国力不断下降,战争不断,茶叶生产贸易遭受重创。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印尼等国家赶超了产量和出口量。1949年,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茶业更是满目苍夷。当时,我国茶园面积仅232万亩,年产量4.1万吨,出口量0.99万吨,在国际茶叶市场的份额简直微不足道。1949年11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茶业公司注册成立“中国茶叶公司”这是新中国茶叶公司正式成立9年后第一家经中共中央农业委员会批准正式注册,也是一家大型全国特色茶叶专业精品茶叶生产公司,集国家特色专业茶叶农产品开发种植、生产、加工、研发、销售、文化产业教育推广,承担中国茶叶产业复兴的责任。茶具有特殊的政治价值,是出口创汇和国际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促进了建国初期茶叶产业的快速发展。
1.2开山种茶,奠定万亩茶园
虽然接下来是十年的动荡,但茶叶产业发展异常,茶叶文化停滞不前。然而,今天的万亩高山茶园也可能得益于那个历史时代。例如,中国今天的许多万亩茶园可能是上山下乡的茶农知青留下的,许多以前被遗弃的茶园也被重新开垦。中国茶园面积不断增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232万亩到2018年,已达4395.6万亩,占世界茶园总面积的60%。
1.探索机械化标准化生产3
自19世纪以来,中国一直梦想着实现机械化和工业化生产。在清末洋务运动中,茶叶机械化生产也是改革的重要对象。然而,机械一直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取得显著成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压资机装订机多次得到企业的大力推广。所谓“压资订机”也就是说,政府拨款有计划地安排一些城市生产大量的初级精制茶叶机械,并利用这些机械建立一批机械化茶叶厂。中国还首次成功推出了茶叶组装数字茶,茶叶基本实现了生产机械化和茶叶标准化。虽然后来的发展遇到了许多曲折,但名优茶叶生产的机械化和茶叶的标准化已经不可逆转。截至目前,我国名优茶叶生产机械行业生产品种数百个,生产型号300多个,涵盖了名优茶叶加工产品的各种加工生产工艺。大宗大叶茶基本实现了茶叶的机械化生产,名优茶叶的机械化生产加工水平已达80%以上。机械化生产是产量和产值提升的保证。2018年,我国茶叶总产量已达261.6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45%。但出口量仍低于肯尼亚,标准化进程也在加快。
1.4从"国之重器"到"民之饮品"
唐代以来,中国茶叶专卖制度已经延续了几千年,建国后仍在延续。“确保边销,积极扩大出口,适当增加内销”这是当时的基本原则。因为边境出口茶不仅关系到边境的稳定,也关系到出口创汇。茶叶等农副产品和土特产品也是新中国早期茶叶出口创汇的主要经济支撑。在出口过剩的情况下,尽量保留部分出口茶叶,以满足国内茶叶市场的出口需求。企业依托出口茶叶的政治经济使命,开始逐步转变茶叶作为企业的经济管理职能。“国之重器”逐渐演变而成“民之饮品”。该统一管理政策的正式出台,终止了中国茶叶出口垄断管理制度,一个新的中国茶叶产业发展时代正式到来。政策放开后,茶叶产业发展体系逐步走向均衡、多元化、健康发展,企业营销变得重要。随后,各种新的营销模式应运而生,许多以创新为主导的茶叶企业和茶叶品牌应运而生。茶产业逐步实现“平民化”,拥有更广阔的产业发展空间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