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论文
农业经济增长模式的内涵和外延
时间:2023-06-05 22:57 所属分类:农业论文 点击次数:
农业经济增长模式的内涵和外延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增长总是以一定的方式进行,农业经济增长的方式是由农业经济增长的内容和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决定的。因此,农业经济增长模式是指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各要素和各要素结合起来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因此,对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理解主要取决于实现经济增长的因素。不同的生产要素组合决定了实现经济增长主要有两种经营方式,即广泛增长和集约增长。在地租理论中,李嘉图首先提出了粗放和密集的划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解释说,它最初是用于工业生产的,后来逐渐延伸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马克思指出,在扩大规模的再生产中,“如果生产场所扩大,就是扩大外延;如果生产效率提高,就是扩大内涵。”[2]因此,苏联经济学家提出了“增长模式转变”的问题。根据增长来源的不同,经济增长方式分为两种:第一种是通过增加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力资源投资来实现的增长,即广泛增长(ExtensiveGrowth,或外延增长));二是通过提高效率实现增长,即集约增长(IntensiveGrowth,或内涵增长)。具体来说,粗放型主要依靠扩大生产数据数量来实现经济增长,这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型主要依靠生产要素优化组合,提高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实现经济增长。这是一种消费低、质量高、投资少、产出多、效率好、污染小的经济增长方式。一般来说,集约增长模式是基于集约经营模式。农业集约化经营是一种扩大再生产,即通过科技的进步和应用,改进品种,改造土壤,改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通过有效、科学的施肥和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最终实现农业的有效可持续发展。农业增长模式的转变是指农业资源的有效配置、利用和经营模式的转变,是以提高所有生产要素生产率为基础的农业增长。也就是说,从粗放型增长模式向集约型增长模式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选择不是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些条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阶段。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一方面,社会物质资本和其他因素投资太少,为了实现经济增长,必须增加投资数量,土地等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丰富,价格低廉;另一方面,技术水平低,管理落后,因素使用效率难以提高。因此,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经济增长模式只能是广泛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资源稀缺,要素价格上涨,产品成本上升;另一方面,科技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为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奠定了基础。因此,经济增长模式由广泛向集约型转变。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任何国家或地区都不可能完全跳过粗放型增长阶段,这可以为集约型增长奠定物质技术基础。二是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追求外延数量扩张,不谈成本,否定利润,忽视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必然追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以尽可能小的投资获得尽可能大的产出和利润,这必然会提高要素的使用效率。可以看出,计划经济体制往往伴随着广泛的经济增长模式,而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采用集约化的经济增长模式。
我国农业增长转型的方向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但不是当前的工业化现代化,而是需要从工业化方向转向生态方向,转向适应生态生存、生态种植和生态文明的农业现代化。后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以生态农业原则改造工业化农业[3]。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中国仍需要保持和发扬传统农业的特点,逐步走“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的道路,建设优质、高产、低消耗的农业生态系统,提高农业生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