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论文
辽宁省农作物良种推广步伐显著
时间:2023-06-05 23:04 所属分类:农业论文 点击次数:
1良种更新更换对辽宁省粮食产量增长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辽宁省8次更新全省品种,将良种覆盖率从1952年的4.7%提高到2007年的95.9%。每一次更新更换都使全省农作物产量明显提高。统计数据显示,57年来,我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从1952年的423万hm2减少到近年来的322万hm2,减少了23.9%,而粮食作物总产量从1952年的544.4万t增加到2006年的1974.3万t,增加了2.63倍。由此可见,粮食总产量的提高得益于粮食单产的提高。辽宁省粮食作物产量由1286kg/hm2增加到5676kg/hm2,增加了3.42倍。玉米产量由2150kg/hm2提高到6587kg/hm2,提高2.06倍;水稻产量由2337kg/hm2提高到7769kg/hm2,提高2.32倍,其中良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对粮食产量增长的贡献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省农作物品种的育种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良种的高产潜力大大提高,这是我省粮食作物产量提高的最直接因素。以玉米为例,20世纪80年代初,我省玉米区域试验对照品种丹玉6号平均产量7031kg/hm2;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丹玉13号平均产量8058kg/hm2;20世纪90年代,与沈单7号、掖单13号品种相比,平均产量8522kg/hm2;2000年以后,对照品种有丹玉26号、沈单16号、丹玉39号,平均产量提高到9446kg/hm2。各阶段对比品种单位面积产量的递增率分别为12.8%、5.4%、9.8%,同期全省玉米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增长率为15.5%、7.5%、11.8%。可见,对比品种单位面积产量的增长趋势与全省玉米单位面积产量的增长趋势基本相同。
三种子质量提高对粮食产量增长的贡献
品种纯度是优良种子最重要的质量指标。品种纯度直接影响品种的高产潜力。试验表明,当种子净度、发芽率和含水量保持不变时,玉米品种纯度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粮食产量可提高242kg/hm2。因此,提高作物良种供应率是提高粮食产量的有效途径。优粮工程实施以来,我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种子管理部门、农业科研育种单位和种子企业,把品种防杂保纯、提高作物良种供应率作为重要任务,显著提高了我省农业生产中使用的主要作物良种供应率。以玉米为例,2003年全省玉米良种供应率为25.5%,2005年提高到38.0%,项目区良种供应率达到45.0%以上。
4.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对提高我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贡献
4.1全面提升种子商品化程度
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我省种子的商业化进程。有效提高了全省种子质量检测能力。目前,全省杂交玉米、水稻、大豆种子商品率分别达到100%、72.9%、40.9%。商品种子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以玉米种子为例,2005年,全省玉米种子监督抽检样品合格率达到93.5%,比“八五”期末的38.3%提高55.2个百分点,比“九五”期末的71.4%提高22.1个百分点,超过全国平均样品合格率6个百分点;2005年,全省良种供应率比2003年提高12.5%。按242kg/hm2平均粮食增产计算,全省两年可增产玉米0.59亿公斤,社会效益1.18亿元。
4.2促进品种种植结构的不断优化
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的建设加快了我省优良新品种的推广。目前,我省农作物品种的更新速度已从20世纪80年代前的10年缩短为5~7年。自2004年以来,全省共批准(备案)农作物353种,其中玉米东单60种、华单208、丹玉39号,铁单19号,水稻辽粳294、丹粳9号、盐丰47号、大豆铁丰31号、蔬菜沈椒系列、番茄L-402号、合作90系列等一大批国内知名品种,为我省乃至全国农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011年,在农业部向全国推广的28个玉米、水稻、大豆主导品种中,我省批准了东单60、丹玉39号、辽星9号、铁丰31等品种榜上有名。
4.3促进了我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良种繁育基地分布在各种作物的主要产区。通过发挥点带面的展示示范作用,大大加快了我省农作物良种的推广步伐,增产增收效果显著。2004年至2005年,我省主要作物良种累计推广面积499万hm2,良种更新更换面积459万hm2,粮食总产量17.74亿kg,社会效益20.8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93.44元。其中,21个优秀工程项目区良种累计推广面积374万hm2,良种更新更换面积341万hm2,粮食总产量12.14亿kg,社会效益14.28亿元,农民人均收入63.93元。因此,农作物品种更新更换、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种子质量提高对辽宁省粮食产量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促进了我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促进了种植结构的不断优化,促进了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