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文艺论文

陕北三地民间文化交流结果

时间:2021-10-29 13:04 所属分类:文艺论文 点击次数:

前些年,电视连续剧《大明宫词》使许多人对皮影产生了美好的遐想,高宗李治与魏国夫人用皮影传情,这样说:“看这清溪桃花,看这一片碧水蓝天,不知道我新婚一夜就不会改变,也不知道我新婚时是否用皮影传情?那边来的是谁家姑娘,生得满脸春光,美丽非凡!真皮影戏,实际上是一个土得掉渣的玩意,用土话讲土话,讲究一韵到底,所以就会说:“将军相貌齐,有个女仙,互相不知姓和姓!心中猜猜在奴仆心中。”粗而直,绝不是蝴蝶般的鸳鸯浪漫。
《湖北皮影》主要分为:《门神谱》(大皮影)和《魏谱》(小皮影)两大类:《门神谱》主要集中在江汉平原的荆州地区,潜江、天门、云梦、应城及黄陂、孝感、汉川等县的部分地区;“魏谱”皮影分布在鄂北和鄂西北的竹溪,竹山、谷城、保康、远安、南漳、襄阳、随州等地区,其形制和风格与陕豫皮影相似,是陕北三地民间文化交流的结果。
据了解,明成化年间的竹溪丰坝乡、中峰镇就有皮影戏班。鄂西北地区有“西革”、“汉革”两类影戏。““西”形小,唱“山二黄腔”,属陕西影系;"汉革"音偶较大,唱的是高腔,应属江汉平原影系。
在荆山地区保康、谷城、襄阳、随州等地,人像较江汉平原稍小,脸形棱角分明,以唱蛮腔为主。该地区的皮影来源,有两种可能:一是,正如顾颉刚先生所说,宋元时期是“自西安入汉”;其二,由于毗邻豫地。战国时期为魏国所居,三国时是曹魏的腹地,豫南“桐柏皮影”对此有很大影响,“魏谱”或许由此而来。
另外,鄂西巴东地区还有皮影,系四川沿江而下的一支。
江汉平原,身高72厘米左右的“门神谱”(大皮影)则代表着鄂地皮影的主流。江汉平原属荆楚腹地,楚文化底蕴深厚,古时青铜、竹木硬皮、雕花剪纸等软雕工艺,为皮影的诞生做好准备。湖北省孝感民间流传着“一评二鼓三皮影,智胜项羽三千兵”。就在楚汉争霸之时,刘邦听信了张良的计谋,以说书、鼓书、唱皮影的方式,瓦解了项羽的三千子弟兵,取得了胜利。民间故事在流传过程中固然有夸饰因素,但皮影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可见一斑。但根据《淮阳县志》记载,明末清初时,各地各地都有会神唱皮影的习俗。
皮影戏的内容十分丰富,有楚汉争雄、三国、水浒、西游等等。演奏者依据留(音ái)口本子(梗概)临场表演,一般一韵到底,通俗易懂。有时候也会即兴加进“水字”或“搭白”,如“此起彼伏,茶水无一杯,虽为东家茶水贵,可用罐子炖”。
鸡鸣腔是江汉平原民间流传的民歌小调,经历代艺人吸收、演变而成了江汉平原皮影中的两种主要唱腔。在此基础上,鸡鸣腔又改名为皮影戏,唱起来像公鸡打鸣,练音时先学公鸡叫。除此之外,还有京剧、汉剧、楚剧等,但相当稀少。
幽默风趣,听众百看不厌。在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话:“看牛皮(指皮影),熬眼睑(打瞌睡),摸黑回家撞鼓皮(墙),老婆挨眉(批评)捏闷脾(受气)。江汉平原皮影艺术之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