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论文
小提琴教学要重视音色训练
时间:2021-11-29 08:42 所属分类:文艺论文 点击次数:
音乐是抽象的,它需要感知、体验、想象,而演奏音乐则需要足够的技术水平作铺垫。要成为一个好的小提琴手,不仅要有熟练的技巧,还要有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想象。
借助于中国比较熟悉的小提琴作品《水声诗集》,分析了音乐的理解对作品演奏的影响。第一,从观赏者的角度来看,《水声诗篇》所呈现给听众的是波涛荡漾,清风拂面的海边景色,优美动听的小提琴曲调,似浪花飞溅,似行云流水,每一个跳动的音符,凝聚着大自然的绚烂与美丽。整部作品,景中有情,以景引情,作者借景抒情,使观众尽享惬意,令人心旷神怡,仿佛亲临其中。主题A大调抒情、歌唱,旋律音程以级进及四度内进行为主,纯五度、大六度、小七度音程的使用,形成主题波动性的旋律跳进,平缓的音符跳跃,增加旋律行进的幅度,加深音乐的起伏变化。展开部开始呈现两个乐句后,作者开始运用音程延伸、节拍变换、从弱到强、转调模进等主题发展手法,将音乐推向了华彩一段A大调,在充分利用音程、节拍变换、从弱到强、转模式化等主题发展手法。末段在A大调省略再现,直到乐曲在小提琴泛音中消退,但余音绵延,揉弦不停,给听者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
一首曲子演奏时,在技巧和音乐理解上做好了准备,心理素质是成功的最后决定性因素。在小提琴演奏中,心理素质的作用可以说超过了想象的作用。虽然一部音乐作品不需要想象,但只要想一首曲子就能完全发挥出来。但没有好的心理素质,曲子甚至无法弹奏出来。这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有些小提琴手,指法熟练,弓弦稳当,技术全面,在乐曲处理方面非常到位,而且乐曲的风格也完全能掌握,但一到舞台上演出,就大失水准,指法错误,运弓僵硬,节奏紊乱,左右手配合失调,这些都是心理素质不稳定的结果。因此,稳定的心理素质不仅需要先天的稳健发挥,后天的不断练习和舞台实践的磨练才能使一位独奏演员具备全面的演奏素质,完美地完成对音乐作品的最好诠释。
对小提琴演奏音色的严格划分,应处于对技术和音乐理解的认识范围之内,是一种积累和摸索后习得的技能。声色训练的方式也各有不同,同样,音色类型与情感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并非僵硬,一成不变。所以,在各种音色的实际应用中,要根据音乐语境的语境,灵活变通,并根据音乐表现的需要,适当选择适当的音色。这些音色训练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让学生更敏感地感受音色,并注意音色在音乐表现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通过仔细分析揣摩音色与情感表达方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一些相应的规律。诚然,音色虽然是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却并非唯一的载体,事实上,在小提琴演奏艺术中,表达情感的方法也有很多,比如,揉弦就是表现音乐的一种重要手段。然而,无论运用何种手段,音乐最终还是以声音为中介,进行情感的沟通与沟通,因此,小提琴教学要重视音色训练,并且对丰富的音色变化在表现细腻情感方面要有重要作用。
每个乐师都要在平常的琴上练琴,尤其是临场演奏的时候,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这种精神品质。第二,在台上要自然流露。此处所说的自然流露不仅仅是指台风,主要是指从表演心理上,要求音乐人在表演过程中既不能把自己的表演当作某种表意的灌输,同时,不要把音乐表演当作一种外在手段来展示、吹嘘,要让音乐从自己的心理上自然流露出来,让听众无意识地被感动,只有演奏者内心自然流露出来的音乐才是真正动人的。做什么做什么都只能弄巧成拙。硬性的沟通意图通常会破坏表演者和观众之间的自然沟通。对自己表现出来的那种意念和吹嘘更是不充分。艺术表现的自然流露,不仅要求表演者要具备纯熟的表演技巧,能做到得心应手,更重要的是要演奏者将音乐真正融入内心,转化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让演奏者的内心自然流动。唯有如此,才能达到音乐表演超凡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