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文艺论文

非协和音是作曲家摆脱陈词滥调的动力

时间:2021-12-10 09:42 所属分类:文艺论文 点击次数:

音律乐段中,和弦的构成原理几乎都是通过三度叠置来决定的,即它的和弦是由大三度和小三度叠置而成。音调采用三度叠置的和弦原理,是“协和”与“不同”思想发展的产物。
“协和”与“不和谐”在历史上一直处于变化之中。所以,任何脱离历史阶段和人们听觉习惯的可变性,将“协和”与“不合”的划分标准绝对化,都是错误的。三度音程在十二、十三世纪时只被用作协和音程,小六度也是在十五世纪左右由不协和「系」分出,从另一个角度说,大三度相对于五度是「不协和」的,小六度则是「协和」。所以,无论从纵向的时间变化角度来看,还是从音程横向比较来看,“协和”与“不协和”都是相对而非绝对的。
因为三度音程的自由(人们把三度音程看作是协和音程),而三度音程的出现便成为可能,同时和弦的产生也是多声音乐的发展与音程的复杂性。
舍恩贝格曾经说过:“非协和音是作曲家摆脱陈词滥调的动力。”正是由于这一动力,使三度音程进入了“协和音”阵营,从而使三和弦成为可能。于是,不断拓展“协和”领域成为音乐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和弦结构的“协和”与“不协调”的演变,与音乐作品自身的表现要求、社会生活变化等诸多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掌握了“协和”、“不协和”的有关和弦结构的知识,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普罗科菲耶夫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第二组曲中的和弦构成原理:1.变音和弦;2.有分裂音的和弦;3.复合和弦;4.提高七音的属和弦。
一,变音和弦。
变音和弦是一种自然音和弦相对的概念,它是指把三度叠置在一起的和弦上的某些音改变成半音,这样原来和弦的颜色就可以改变,这样改变音阶所在声部的旋律就可以改变。有别于副音和弦,变音和弦尽管包含了变音,但并不因此导致转调。
综观普罗科菲耶夫的整个组曲,我们可以发现:作曲家使用的是变音和弦,但是这些变调和弦并不表示独立的意义,作曲家使用这些技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强调声部进行的半音化,以及加强对调和弦的倾向。在重新呈现第四乐章主题之前,同样的例子包括转调后的乐段。
二,具有分音和弦。
我们所说的分裂音和弦,就是在原来三度结构的和弦上随意增加其它音或音程,而被加分三度的原则被附加到原来的三度音阶上。因为使用附加音,会产生尖锐、刺耳的不协与效果,从而满足作曲家特殊的表演需求。
在第一乐章中,第一主题呈示的最后部分第一和弦包含B,D,F,A,#A五个音节。它是把#A音加在B小七和弦上,#A音是A音的分立音,而这五个音构成的额外音#A音和弦,生成小二度碰撞效应。
第2小节所使用的和弦含有#D,#F,A,#A,C这五个音,和上面的道理一样,是#D小七和弦,带分裂的音符#A。通过对A音来源的考察,我们会发现:由于该小节的旋律有向“#D小调”的方向发展的趋势,因此#A音出现。
作曲家们再一次使用第四乐章中的这种和弦结构,在这里,E音被附加在F小调的V级和弦上(也可以认为是分裂的),而且在这里,附加音的使用产生了调式的效果。
三,合成和弦。
它是使和弦结构复杂化的重要手段,复合和弦,顾名思义,就是合成两个或两个以上和弦的和弦。有复合因子的第一和弦就是v9和弦,因为它可以分为V级和Ⅱ级两个三和弦。
此组曲的第七乐章第一小节将F小三和弦与C大三和弦组合起来,而第二小节组合成#D小七和弦和大三和弦,因为作曲家将这两层和声组合在不同的乐器组中,音效仍然比较清晰。
或者在第7乐章中,第1小节是#B小调的7和弦,第三小节是C大调的主音,而在第二小节,作曲家巧妙地把#B小调的7和弦和C大调Ⅳ级和弦组合在一起。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复合和弦对整个转换过程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