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论文
图书馆现代化对服务方式的变革
时间:2021-12-22 19:11 所属分类:文艺论文 点击次数:
尽管我国图书馆的现代化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已经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逐渐发展。就宏观而言,这个过程至今还没有结束,还处在转换阶段。伴随着图书馆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服务人员和现代服务不适应。
一、图书馆现代化对服务方式的变革。
尽管我国图书馆现代化起步较晚,但它所追求的现代化目标与世界现代化方向是一致的。另外,尽管存在着地域差异,各地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水平并不均衡,但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世界科技革命浪潮而实现图书馆现代化,至今已形成一股热潮。二十世纪末,我国的国家图书馆.上海新建的一批图书馆,如一批图书馆,已率先进入了较为现代化的图书馆行列。毋庸置疑,图书馆的现代化必然促使整个图书馆知识整理和交流活动的方式发生变化。在这些方面,最突出的是提供知识交流,服务方式的转变。比方说,相对于传统的服务方式,我国目前有些图书馆不只有电子阅览室.现代化的视听交流设施等,也有微型计算机目录检索.在线检查.多媒体指导系统.电子期刊.光碟检索.多媒体资料库交换.文件传送.微机文献阅读.Internet网信息服务,等等。就图书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而言,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图书馆知识整理和交流活动的高度科学化。在图书馆由高科技手段向现代化转变的过程中,它的外部环境必须同时跟进服务对象(读者);对内则要求提供服务的人员(馆员)与新技术相匹配。二者要求的实现程度,直接关系到图书馆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优化服务状况。
二、馆员对图书馆转型中的痛点对图书馆现代化的制约。
图书馆工作人员对图书馆现代化转型的困惑,早已有之。这个问题越来越突出,是世纪之交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加速转型所致。本质上说,图书馆人员素质现代化滞后于图书馆现代化。其主要表现为:
1.图书馆技术设备所提供服务方式的现代化,与图书馆员服务理念的滞后形成鲜明对比。这一对比表现在:一方面,现代高科技以开放.多元.互动为基本质特征,图书馆运用新技术所实现的现代化,必然具有开放性、多样性、互动性的本质要求。这更加强调了图书馆服务中“以人为本”的原则,处处为人们的知识交流提供平等.方便.快捷的服务。然而,图书馆现代化的技术要求,却没有为馆员所认识。其原因就在于,我国图书馆长期以来以“管书”为中心的馆员观念,已经形成了“管理”的定势。图书借阅者应尽量方便借阅,并为借书者提供便利,为借书者提供更多便利。如要求开放.平等性.现代技术手段也被"管理"起来,这样形成的不是"人机"结合,不能产生更好的服务,而是人"管卡"的行为,形成"人机"对立,限制了图书馆现代技术手段的优势。
2.图书馆先进的技术设备与馆员整体素质构成的不适应,制约了图书馆现代化服务能力。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在京、沪地区100家专业图书馆从业人员中,59.6%为大学毕业生,本科以上学历不到30%;80%以上的专业人员需要继续深造。比如,西北地区最大的公共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馆内专业技术人员中,73.1%毕业于大学,3.9%的中专毕业生和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通过对以上发达地区及欠发达地区图书馆的调查发现,我国图书馆人员的整体素质构成偏低,图书馆现代化所需的配套人才缺乏。正因为如此,不少图书馆经常出现“坏了”的情况,无法服务,或者“人不在,机器无法开馆”的现象也不难理解。另外,由于图书专业人才较少,许多图书馆无法提供二次加工文献,这并不奇怪。而致在东北边陲的中小城市.区.县图书馆,情况更是不容忽视。
突破上述问题,一是图书馆要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将馆员水平和现代技术手段相结合,将“人机”结合为目标(读者)服务,三者相互作用,共同提高,从而达到图书馆现代化服务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