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论文
传统老戏剧中的文学价值
时间:2022-01-19 22:08 所属分类:文艺论文 点击次数:
「筑七星灶,烧三江的铜壶。摆出八仙桌,招待十六方…
清而婉约,徐徐道。听他说,听他说。它是京剧《沙家浜》中一段著名的歌谣,在锦绣万里的神州大地上,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爱听,人人会唱。
作为编撰京剧“沙家浜”唱词的人,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卓越的艺术才能,和他的合作者们在编撰京剧《沙家浜》的唱词上,千锤百炼,字斟句酌,提高了京剧唱词的文学品位,体现了本色美。这些对于未来戏曲文学的发展和繁荣,都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一、戏曲唱词与文学品味。
在《西方人看中国戏剧》一书中,台湾作家施叔青曾指出:“中国的京剧没有文学价值。”
他这样说,自然有些偏激,但凭心意说,却不一定是无的放矢。可以看出,传统的京剧剧本中,的确缺少文学品味。歌谣“灌”字,很不讲究,或粗陋,或浅薄。关于文字不通,文字不达意者,由来已久,积重难返。到目前为止,在一些未整理的传统老戏剧中,经常可以看到诸如“一马离地平川”、“身有马能行”等“水词”。拼写硬凑,粗制滥造,不能让人忍俊不禁。无怪乎,这就招致施叔青等人的尖锐批评,下了这个“没有文学价值”的论断。
自称为"国剧"的京剧风靡世界。但长期以来,唱词的文学性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平凡而低微的人。这类戏剧文学作品,确实很难与《国剧》的身份相称。把它扔到外面去招摇过市,只会说谎。这影响到了国家的声誉,让国人羞愧。
戏剧要回归“文学的殿堂”,这已成为业界有识之士的共识。
幸好,汪曾祺先生有很深的文学基础,他创作了一部“沙家浜”京剧剧本,唱腔优美,曲曲折折。就文学而言,有极高的美学价值。许多好的曲子,足以成为后辈学人的典范。象大家熟知的《祖国的好山好水寸土不让》一曲,令人印象深刻。以景物抒情,景物融为一体,最能打动听众的心弦。正如垂柳成行的阳澄湖边,负伤疗养的指导员郭建光面对江南的景色和战友,心情激动,感慨万千,唱出了自己的心声:
阳澄湖映衬着朝霞,
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
全心全意为劳动人民一双手,画着锦绣江南鱼米乡。
家乡好山好水寸土,
要让日寇肆意妄为。
战死后离开战场,
在沙家浜养伤…
这种唱词,借景抒情,感人肺腑;自然贴切,挥洒自如。时至今日,仍常为人们吟诵、传唱。在文学方面,水流畅顺,自然清新。看起来平平淡淡,但带有浓厚的乡村风情和田园风光。它就像一首诗,一幅画。含情脉脉,多好啊!
汪曾祺先生在此唱词中不是一味地追求词藻的华美,更不是为了提升剧作的文学品位,而是为了堆砌词藻。以前,一些只能供书本阅读的“文人戏曲”,字迹要合乎规律,苦读;句句要有出处、来历、精细。以此类推,就成了词藻的堆叠,用典的滥用,搞得模糊不清。这个问题,是以前一些文人雅士所热衷的,让一小部分封建士大夫在“红”上玩“雅”文学。可是,就像鲁迅先生说的:“雅就是雅,但是大多数人看不懂,别看,还觉得不妥。“目前,我们所强调的戏剧作品的文学性,当然不是那种刻意追求“阳春白雪”的“雅”文学。毕竟,戏曲唱词与诗歌文学是不一样的。诗歌就是让人读,看不懂,可反复琢磨,慢慢品味。唱词是由演员唱出来的,唱完后,要让台下各层次的听众都能立即领悟、领悟、领悟、领悟、领悟,引起共鸣。「祖国好山好水寸土不让」这一段,属「雅俗共赏」的典范。从其性质上讲,它既注重文学性,又兼顾文辞明快、群众喜闻乐见的特点,其实质应该是“大众文学”。汪曾祺先生曾长期关心和研究民间文学,曾任“说唱”编辑。这一点肯定有一些体会,有一些体会。要懂得唱词,要具备文学品位,要提升语言艺术,但是要做到明明白白,适于唱,要让广大听众能欣赏、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