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文艺论文

黄梅戏的起源和发展

时间:2022-01-23 22:56 所属分类:文艺论文 点击次数:

安庆“黄梅戏”全国闻名,而黄梅戏的发源地众说纷纭,绝大多数人认为发源于湖北黄梅县,很可能是“黄梅”二字所引致的误传。"黄梅戏"的确和"黄梅"二字密切相关,但"黄梅"并非指黄梅县,而是"黄梅山"。据说,这座山因寒冬腊月遍地黄梅树而得名,后来“黄梅”渐渐稀疏,如今偶尔也可发现“黄梅”踪迹,去年冬天我到黄梅山游玩,住在山脚的曹雪芹先生还挖出了两棵黄梅树而得名。
黄梅山位于怀宁县石镜乡横塘村的南面,距安庆市区约20公里。明、清两代的黄梅山有庵,观音庵数座,香火旺盛,僧尼不断,香客不断,所以黄梅山名扬天下。清朝中后期黄梅山下文人云集,当时文人将一些民歌、歌谣编成一种小调互传,逐渐延伸至石牌、高河、月山、总铺。由于小调来自黄梅山,所以后来被称为“黄梅调”。晚清时,黄梅山庵因战火而被毁(现已残存),黄梅山之盛名随之消失,以致许多人只知道黄梅调不知道黄梅山。
解放前,石镜乡还有黄梅村、黄梅小学(校址设在孙家祠堂),本人于1949年冬至1951年就读于“黄梅小学”。这所小学于1951年冬与横塘小学合并,每校取一字作校名,即今石镜乡「梅塘小学」。此后,黄梅山的地名除了这个无名之峰外,再也没有什么踪影。她奶奶出生于光绪13年(1887年),她从小就会哼唱几首《黄梅调》,大多是唱山伯、访友等。在她看来,这几个句子都是母亲教给她的。不知道奶奶的妈妈又是从哪儿学到的?不可能从黄梅县人那里学到一句话。
12月曾在黄梅山脚下采访过“曹家老屋”的曹承继先生,了解到他父亲的瑞臣(小名曹传六)与丁永泉有深厚的交往,于民国初期成立一戏班,每到农闲季节,村长都会到各村唱黄梅戏,而这位教过五十多年戏班的老师傅也是本地人。
由于黄梅戏中的念白都带有黄梅山一带的口音和习惯口语,唱词中常出现的地名与怀宁、安庆市及八县有关。例如:乖乖龙的咚,呀子依子哟。在《打猪草》中,男主角的第一句唱词是“小子本姓金,笋子年年兴”,这一“兴”字纯属一语,与其他地区的“种”或“栽”在怀宁人眼中,这是一种纯粹的“种”或“栽”的说法。沙岗的恶婆,儿媳娘家的弟弟惩罚恶婆叫街,其中有一句话:“不要学我,我要把媳妇磨,娘家来了,我要把屁股给弄坏。”在《夫妇观灯》中,主人王小六唱了一首“我的家生活在大桥头”,这座大桥头是指离黄梅山约2公里的大桥头镇,在清末民国初期,这座城镇虽然不大,但当时街市繁华,民国晚期,月石公路修通,大桥头镇公路不通,逐渐衰落,至今日大桥头镇不复存在。并且月山镇公路通车后逐渐繁荣起来。
也有与安庆八县地名有关的地名,如:《夫妻观灯》中有“柏子桥”等地名。在「蔡鸣凤辞店」中,有一段歌颂「至春来宿的是芜湖、南京、上海;到夏来宿的是宿松、望江、石牌坊;到秋来宿的是徽州;到了秋来宿的是徽州;到了秋来宿的是徽州;该剧以安庆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蔓延。取而代之的是,在黄梅县却根本没有发现当地方言和地名的踪迹。黄梅县隶属湖北黄冈地区,黄梅调中也没有黄冈地区的踪迹。
早在明末年,怀宁人就酷爱戏剧,根据《中国历代才女小传》记载:女阮丽珍(怀宁人)在其父亲的帮助下创作了《燕子血》,《梦虎记》中的这些剧本都是失传的。
怀宁是乾隆年间的戏院。
康熙二十三年,怀宁人陈采臣“工小生”就组戏班赴山东曲阜孔府献艺,并向孔家班传授徽戏,孔府档案中有详细记载,到了清末,黄梅调已发展到皖、浙、浙三省交界。
在光绪光绪年间,宿松人方玉珍爱唱黄梅采茶调,只在宿松西乡流传,根本就没有传唱。随后方仍是从江西学唱黄梅戏。
如今怀宁七八十岁的老人们,都说,解放前从来没有听祖辈们讲过黄梅县的黄梅县,而解放以后才有这种传说。老者皆有疑心,无史据,说明黄梅戏的起源和发展始于旧社会,唱戏是“不务正业”,而表现爱情的戏剧则被视为“淫戏”。民国初年,曾有一段时间禁止黄梅戏进省城演出,直到抗日战争时期,才在省城上演,黄梅戏老艺人丁永泉老先生也是在抗日后唱红安庆的。因为社会的歧视,黄梅戏的起源,史书中也没有太多的记载,很难考证,从而形成了不少错误。
黄梅戏的发展当然也要和安庆有关。由于安庆由清乾隆至民国,到抗日战争的省会迁至金寨,近二百年为安徽省会,由省会文人、文学家整理开拓而成。
晚潜时,怀两县组成了多个乡班,沿江各地传唱,上至江西九江、湖口、湖北黄梅、铜陵等地,逐渐形成影响较大的地方剧种,因为戏有“黄梅”之称,许多地方剧种都认为是源于“黄梅”,而源于“黄梅”。
作者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在宿松洲头、汇口工作,也听说过圩区的经营、汇口、山区界岭、铜等地老人家唱的是“黄梅调”,这一调具有浓重的湖北口音,近似于民歌,和怀宁的黄梅调根本不是什么东西,而且宿松县东部各村的老人都不会唱湖北的“黄梅调”。由此可见,只有黄梅采茶调在黄梅、宿松两县交界的地方也有传唱,但影响很小,从未传过宿松西部各乡。由于两首《黄梅调》难辨难辨,宿松人便将产生于怀宁的黄梅调称为“怀腔”。
笔者觉得,尽管黄梅县许多民间小调在宿松流传,但它与安庆黄梅戏的形成发展是分不开的,也远不及安庆“黄梅调”的起源。这一误解早该被纠正过来,应该说黄梅戏最早是由怀宁“黄梅山”一带的“黄梅调”发展而成的一种地方剧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