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论文
《湖北越调》这一独特的剧种形态
时间:2022-01-23 23:01 所属分类:文艺论文 点击次数:
戏剧音乐中的“快板”,不仅表现出了较快的速度,更重要的是,它以较快的速度为基础,其“快板”的强度和强度变化有多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漏板”(在“闪板”处唱出),因而形成快速、起伏、起伏的“碰撞”,用来表达激烈、急躁、焦虑的情绪。例如湖北越调传统剧目《长恨歌》一剧,剧中人高士卿所唱的大段【越调快二流】唱腔(见《中国戏曲集成·湖北卷》中):
心形|0中|可|恨|0瑞|0娘|0娘。
0人赞同了她的回答
0昏|0君|爱妃|0不|0爱|将。
自己|0把|晋|王|0斩|法|场…
(共由28个唱词全部唱成[快板],下略)
可见:第一句有4个“闪板”;第二句有2个“闪板”;第三句有4个“闪板”;第四句又有3个“闪板”。这样密集的「闪板」,以「快板」形式连续唱出28句,虽然速度并非「快」,但所形成的戏剧冲突,音乐的碰撞也应是不难想像的,对剧中人急切的内心甚至愤慨的情绪之表达,就会形成一种不难想像的戏剧冲突、音乐的碰撞,该是不难想像的。
上述三种腔结构是比较典型的,既是板腔音乐独特的艺术特点,也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独特创造。从“起腔不稳”到“落腔稳定”,再由“起腔失稳”循环,到“落腔不稳”,这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循环。这样从“起腔不稳”到“落腔稳”的表述过程,不仅使每个句子都处于一个由“不稳定”到“稳定”的循环,重复的一种状态,通过这个循环的重复过程,两人再次取得了音乐上的平衡;使整段唱腔都能在平衡状态下圆满完成,既取得了乐曲效果,再传递新奇别致的艺术讯息,可谓妙不可言。
这一“眼起板落”的湖北越调结构,与今天的京剧《西皮》腔中的“眼起板落”腔式,与今天的京剧《西皮》腔中的“眼起板落”腔式,如出一辙。
文学伴奏与《穿越》的创立。
《湖北越调》是当时以文武场为伴奏的剧种。所谓文武场,就是一种由管、弦、弹拨乐器所构成的“文场”,也就是锣鼓“人”所构成的。特别是《文场》这一剧种形态的出现,以及文场伴奏这一剧种的出现,应该被看作是湖北戏曲的一种突破。
文学场伴奏唱腔的出现,无疑使声腔得到发展,使声腔得到丰富。对此,湖北越调“开门见山”和“句中大开眼界”尤为突出。「开场曲」指唱唱前文武场演奏的前奏部分,「句间大过门」指唱腔间的「间奏」部分。二者是湖北越调声腔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板腔体戏剧不可或缺的“要素”。不存在“首次大过门”和“句间大、小过门”这两种形式难以构造出严格意义上的抒情性强的“板式变声”。因此,湖北越调“大过门”的创制,也是当时湖北独有的,更为珍贵。对此,戏曲音乐专家刘正维先生说:“我国戏曲自北宋杂剧开始,经历了北宋、南宋、元、明四朝大约在600年左右的发展时期,至明末梆子腔出现时,管弦过门(湖北越调也应该是在这个时期孕育和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不要看这一过门,但这是很难形成的。一经成型,就代表了唱腔风格的精华,就在演唱、说白、演出中派上大用,成为某种声腔系统、某剧种、某一板式的音乐题材。经过反复的弹奏,深深的扎在群众中,每个人几乎可以哼出一首歌,因此不易变化。通过门体的形成,不仅使戏曲音乐借立三足:唱腔、歌唱、弹奏这条腿在弹奏时强健了,这样,戏剧音乐才能更大地向前发展,并且从那时起,戏曲音乐就有了音乐主旋律,能用这段乐曲清楚地告诉人们其标志的含义以及要表现的对象。这个发展真是惊人。”(见《二十一世纪戏曲音乐多角度研究》刘正维著)。
湖北省越调音乐(剧种)属性。
《湖北越调》这一独特的剧种形态虽是陕西同州梆子的产物,但却没有形成它的支系剧种,成为陕西梆子“根红”的代表。这与其音乐的可变性特点有密切关系。这种可变性特点,一方面反映了湖北越调独特的创造力,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它在创新的基础上形成的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