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论文
成长小说《青铜葵花》的苦难叙事
时间:2022-03-27 21:03 所属分类:文艺论文 点击次数:
苦难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主题之一,以其深刻的精神取向和独特的审美意义,成为文学创作中取之不尽的精神资源。陈晓明在《无根苦难》中指出:苦难是客观历史上最坚实的事实基础,也是主体感受最强烈的情感记忆。苦难叙事是现代叙事最基本的形式之一。
虽然儿童小说在写苦难方面不如成人叙事文学,但不可否认的是,苦难体验在儿童成长教育及其审美能力的生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指出:儿童文学是一门给儿童带来快乐的文学。这里的快乐包括喜剧快乐和悲剧快乐——后者有时甚至比前者更重要。安徒生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悲剧性的、悲伤的、痛苦的,但也是美丽的。[2]曹文轩坚持这一创作理念,并将其付诸创作实践。因此,本文拟从苦难形象、苦难意识和现实意义三个维度探讨成长小说《青铜葵花》的苦难叙事,以提高对曹文轩儿童小说审美价值的认识,深化对儿童文学苦难意识的判断和思考。
一、诗意饱满的苦难形象
与成人文学中的苦难形象不同,曹文轩在描绘苦难形象时,往往不注重表达人物命运的痛苦,而是善于用诗意的笔触冲淡苦难造成的沉重和压抑。对此,曹文轩还表示:我所有的写作都应该接近诗歌。那是我的港湾,我的城堡。[3]在《青铜葵花》中,曹文轩用温暖的笔触描绘了一系列苦难形象,如天真纯洁的女孩葵花、孤独的哑男孩青铜、慈爱体贴的青铜奶奶等。在作者的作品中,苦难不再是纯粹鞭打黑暗的工具,而是逐渐成为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小说《青铜向日葵》以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为背景,讲述了女孩向日葵的父亲被下放到五七干校的故事。在意外溺水和死亡后,孤独的向日葵被农村男孩的青铜家庭收养。可以说,痛苦将两种生活联系起来,痛苦剥离了他们各自的生活轨迹。因此,朱自强曾评论道:作家的痛苦意识、审美意识和情感取向都是围绕青铜和向日葵建立的。
《青铜向日葵》中的向日葵形象让读者感受到了不完整的痛苦。当城市女孩向日葵五岁时,她的母亲去世了。七岁时,我父亲来到了大麦地上的一所干燥的学校。在一个奇怪的大麦地上,向日葵唯一的依赖就是我的父亲。因此,父亲和向日葵之间,是生与死的约会,是不解之缘。作品中对父亲和向日葵的大笔墨似乎是向日葵父亲的不幸结局的预言。
然而,作者并没有过多地描述葵花在苦难后的崩溃,而是通过对人物苦难的长期环境描述来诗意地消除。例如,在父亲去世后,向日葵去向日葵田寻找父亲时,他写道:晚上,当风停雨时,我看到向日葵落在地上,花瓣落下,失去了光彩的花盘,面对满是花瓣的土地……这种描述一方面指出了女孩向日葵的不完整痛苦,并用花落花谢来隐喻生命的短暂和生命的无常,从而巧妙地避免了情绪的过度泛滥。
《青铜葵花》中的青铜形象让读者感受到孤独的痛苦。青铜是一个农村男孩。年轻时的高烧使这个说话流利的孩子哑口无言。从那时起,青铜世界开始变得沉默和孤独。在无声的世界里,青铜只能屏住呼吸,静静地听远处的阅读声;只能静静地坐在牛背上,偷偷地擦在它的鬃毛上。正如作品所写:青铜非常孤独。一只鸟独自拥有天空的孤独,一条鱼独自拥有河流的孤独,一匹马独自拥有草原的孤独。孤独的痛苦萦绕着青铜年轻的心。他找不到交流的对象。他只能默默地与自己交谈,以消除内心的沮丧。
直到少女向日葵出现,青铜的孤独感才逐渐开始融化。向日葵父亲去世后,青铜一家收养了孤独的女儿,原本贫穷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紧张。贫穷的家庭只能供一个孩子上学,所以青铜用红银杏和绿银杏的游戏让向日葵上学;为了给向日葵省钱拍照,青铜一家日夜编织芦苇鞋。。显然,作者运用了象征性的写作方法,诗意地处理了人物的痛苦和命运,让读者在与人物的痛苦同甘共苦的同时,也能品尝到一丝甜蜜,从而达到精神净化的效果。关于这一点,朱自强还说:几乎可以说,这是一部童心小说,显示了精神净化的效果。
最典型的是在小说的结尾,当命运召回向日葵的城市时,青铜因为过度想念向日葵,在幻觉中他会说话,他张开嘴,用尽生命的力量,喊道:向日葵-花!虽然这里只有一个短暂的呐喊,但它已经达到了沉默胜于声音的效果。显然,作者希望通过梦幻般的诗意笔法,用孩子般的天真来净化生活的痛苦。另一个例子是成千上万的向日葵,在空中滚动的金色天体,这也隐喻着坚不可摧的生命力量和痛苦生活的希望。
二是独特而深刻的苦难意识
沉思时代苦难。
曹文轩在《青铜葵花》的后记中写道:每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个时代的人的痛苦,这绝不是今天的青少年所拥有的。因此,小说《青铜葵花》中的痛苦意识首先体现在作者对时代痛苦的沉思上。
虽然时代苦难是整部小说的背景,但作者从头到尾都没有提到具体的年份,只是在五七干校的开头提到,让读者逐渐伤疤与朦胧交织的时代背景。当涉及到具体的历史时间和政治事件时,作品的叙事视角巧妙地转变为向日葵儿童的视角。例如,当提到干校时,他写道:晚饭后,我父亲经常不得不把她一个人留在房子里——他想去开会,总是开会。小说故意淡化时代的痕迹,但实际上是为了突出苦难的永恒时代主题,即虽然苦难的存在形式有持久的差异,但它是一种永远无法避免的普遍现象。这一点集中在塑造向日葵爸爸的形象上。
葵花的父亲原本是一名雕塑家,但在下放之后,他被剥夺了从事艺术工作的权力,取而代之的是日复一日的体力劳动和无尽的思想转型会议。对于一个有思想抱负的艺术家来说,这真的太残忍了。然而,葵花的父亲并没有抱怨,他的心仍然保持着对艺术的渴望和热爱。例如,在他去世之前,为了能够去一幅离船最近的葵花画,他忘记了自己是一个不习惯水的人。因此,与其说葵花父亲的死投射了《纽约时报》的剪影,不如说他消除痛苦的方式是对艺术的极度热爱。
曹文轩在谈到儿童小说的创作时说:艺术是一种控制。我喜欢在温暖的悲伤中荡漾,永远不要在悲伤的情况下玩耍。因此,在对葵花父亲死亡的叙述中,作者读到了痛苦背后的悠闲和宁静,体验了一种悲伤而不伤害的古典美学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