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论文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脉络基本清晰
时间:2022-08-01 22:53 所属分类:文艺论文 点击次数:
罗忠先生于1980年在《音乐创作》杂志上发表的《涉江采芙蓉》,在当时可谓石破天惊。这是一首严格按照十二音序列音乐规则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当时,大多数作曲家对现代创作技法几乎一无所知。十二音系统的作曲方法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与“垂死的帝国主义”“资产阶级的衰落”等待政治化的概念联系在一起,在一起“左倾”在思潮的影响下,写这种东西往往会引起灾难。罗忠先生大胆突破禁区,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开创了五声十二音作曲的先例。此后,中国大陆作曲家争先恐后地补课、探索和实践现代作曲技法,出现了一系列五声十二音序列创作的作品,中断了30年的现代作曲技法创作之路。五声十二音序列是罗先生创作的。这种创作实践引领中国音乐从封闭到开放,从孤立到交流,对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古诗词艺术歌曲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即采用西方十二音技法,赋予其五音内涵,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佳的融合点。
罗忠的作品数量众多,体裁各异。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在创作主题和应用的作曲技巧上有很大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艺术情趣。第一阶段,创作技巧以传统为主,历时17年。他创作了31首独唱和合唱歌曲,其中大部分是艺术歌曲,还有30多部其他体裁的音乐作品。第二阶段至今26年,合唱独唱歌曲19首,均为艺术歌曲,其他体裁的作品数量也很多。这一时期的作品更注重与中国文化的结合,创作技巧以现代为主。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之初,作曲家基本上按照欧洲浪漫主义初期的原则(转第59页)(接第74页)安排调性布局,其间或多或少有五种颜色,使作品接近自己的民族欣赏习惯,如清朝大师、黄子等。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谭小林将亨氏作曲理论带回中国,他自己也是这一理论的实践者。他的作品基本上不使用传统的大小音调,而是使用五音调,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五音调。音调的变化非常丰富。他12个半音为材料构思旋律和和谐,作品表现出强烈的五声。在漫长的40年里,现代作曲技巧似乎从中国消失了,直到罗忠的歌曲《河里的芙蓉》向世界宣布了中国现代作曲技巧的存在,使艺术歌曲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通过以上分析,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脉络基本清晰,大致经历了二三十年代(青主、黄自)三个阶段──20世纪40年代(谭小林)──20世纪80年代(罗忠)。技术上:欧洲浪漫主义技法──亨氏十二音序列作曲法──罗氏五声十二音序列作曲法。
现代作曲家根据古代诗歌作曲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他们不遗余力地探索如何运用西方现代创作技术来表达中国诗歌的独特魅力,无一例外地努力反映民族气质、民族风格,在音乐如何反映诗歌的艺术理念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黄自、谭小林、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罗忠、罗先生之后的许多作曲家也是如此。这是历代作曲家留给我们的优良传统之一。黄自曾说:“中国自己的音乐必须由具有中华民族血统和灵魂以及西方作曲技术修养的作者创作。”他还说:“我们现在需要学习的是一种很好的西方音乐方法,并利用这种方法来研究和组织中国的旧音乐和民歌,所以我们不难产生一种新的民族音乐。”可见,他对创作新的民族音乐有着鲜明的见解和宏伟的抱负。他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要么跌宕起伏,要么清新淡雅,处处体现着古典诗词的独特意境。另一个例子是谭小林。他在创作中使用了大量西欧古典音乐和浪漫音乐和声中很少使用或几乎不使用的和声材料。相反,他用12个半音作为写作材料。同时,他有意识地采用了中国传统的五音调式,使作品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中国传统音乐简约友好的特点。与前辈相比,罗忠先生大大推动了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主要是因为他是原创的。“五声十二音技法”,让中国的五声系统和西方的十二声序列系统找到最好的整合点,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新的音响世界,用这样的音乐系统来诠释古典诗歌是罗先生的独创性。
经过近90年的创作实践,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作曲家和优秀的作品,由于篇幅的限制,无法逐一阐述。从20世纪20年代到近90年,作曲家们一直在探索借鉴西方作曲技巧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之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积累了相当宝贵的经验,值得后人深入研究、仔细分析和总结,对新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只要创作发展,我相信音乐产业也会带来一种新鲜、古典的魅力“中国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