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文艺论文

文学审美世界是灵魂不安的栖息地

时间:2022-10-14 22:42 所属分类:文艺论文 点击次数:

正如前面所说,人类的精神活动和现实生存实践活动实际上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双向流动的转变,所以文学活动的价值不仅可以从精神需求,而且可以从人类本体的存在和整个现实生活的发展需求中理解。根据现实生活的不同发展需要,文学活动可以说有两个主要的价值取向或价值功能。
首先,从更消极的方面来看,是补偿调整功能。所谓“补偿”是指对生活缺陷(缺失或失去某些东西)的某种补偿和偿还。从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愿望来看,没有人不追求生活的充实和生活的完整,但现实生活本身往往不令人满意,构成这样或那样的生活缺陷。这些生活缺陷在现实活动中得不到补偿,往往以精神和文学活动中的审美想象力为导向。例如,有生理缺陷的人缺乏正常的生活,所以他们往往有强烈的补偿愿望。当他们从事文学活动时,很容易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心理补偿。当我们看到主体在哪方面最有缺陷时,我们在这方面表现出特殊的审美追求:失明者更喜欢描绘美丽的风景和丰富多彩的色彩;聋哑人更喜欢节奏和旋律;身体残疾人更喜欢表现出强壮的身体和自由活动等等。而且,由于残疾人一般都有深刻的自卑感,而在文学中,他们往往倾向于塑造自尊、自信、意志坚强的人格。从表面上看,这种现象是主体精神意志的投射,从深层心理上看,它源于克服和补偿自卑的愿望。再比如,如果普通人在生活中缺少或失去了什么,他们在文学中往往会有相反的表现:一个缺乏家庭生活温暖的作家可能会描述一个又一个完美幸福的家庭;在爱情生活中屡遭不幸的作家,可能会写出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有才华的作家可能会继续表现“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喜悦等等。俗话说:“画饼充饥”,“望梅止渴”《聊斋志异》中的异史氏说:“看其容可以治饥,听其声可以解颐怡”,可以说是对人的缺陷补偿心理及其文学审美创造(也包括审美欣赏)的简单解释。此外,关于“调适”也就是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打击、挫折和压迫,使心理失去平衡,因此需要进行精神自我调节,以适应现实生存和发展,然后文学活动成为一种特殊的调节方式,发挥一定的调节功能。例如,当人们在现实中受到打击,被现实力量否认时,他们往往在文学活动中寻求自我肯定;由于现实生活环境不合理,人们在精神上感到沮丧和沮丧,经常借助文学活动发泄和释放,吐出抑郁,以获得一定的精神解放;有时过度劳累也会带来精神紧张和疲劳,失去平衡,文学审美活动也可以放松和恢复平衡,等等。一般来说,补偿调整主要是寻求心理平衡。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审美世界是灵魂不安的栖息地;正是在这一点上,文学、艺术和宗教的比较研究成为可能。
其次,从更积极的方面来说,是建筑激发的功能。“建构”与补偿相对应,是对更高尚完美人格、更健康完美心理、更有意义生活的自觉追求和塑造;“激发”与调整相对应的是对人的主体意识、积极的生活进取精神、改变现实的意志和情感力量的积极呼唤和激励。正常人有向善向美的天性,有美化生活、丰富生活、完善自我、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愿望和要求。虽然这种愿望在现实中有各种局限性,但可以转化为对文学审美活动的积极追求。一方面表现为主体从自身人生价值观出发,对健全、崇高、理想的人格及其一切符合人性的东西、合理的人生进行肯定性的塑造和描述,从普罗米修斯式的崇高人格到浮士德式的进取精神,从简约·爱的生命意志到安娜的人性追求,从莺莺、杜丽娘的纯真爱到宝藏,黛的叛逆反抗,从高尔基的雨中海燕到郭沫若的火中凤凰,到当代文学中的乔光朴、陆文婷等人格类型。当然,有些作品充分描述了一些人格和人性的自由现实,有些作品展示了生活中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这种悲剧性的描述往往包含对不合理社会关系的深刻批评,在遗憾中表现出对有价值生活的肯定和呼唤,从而具有更强的刺激力。另一方面是对异化的心态、畸形的人格、扭曲的灵魂和一切违背人性的事物、对不合理生活的负面描述和批评。比如古代神话中对众恶神的描写,各民族文学中对各种丑恶人格的描写:莫里哀作品中的伪君子、吝啬人、果戈理的《钦差大臣》、《死魂灵》中的人物、冈察洛夫写的奥勃洛摩夫、鲁迅作品中的阿Q等。表现人格的异化和扭曲,本质上是唤起,激发人们对自己的反思,让人们警惕自己的异化,超越自己的局限性,构建健全的心理、个性,追求合理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