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文艺论文

“味”被引入文学和文论

时间:2022-10-21 23:01 所属分类:文艺论文 点击次数:

“味”与“情”
“味”它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广泛使用的一个范畴。这一范畴的文学理论意义存在于文学文本与读者的接受关系中,是读者在这种接受关系中对文本的阅读感受。出于类比思维,中国古人认为这就像闻到或尝到的美味佳肴。“味”便于读懂感觉联系起来,成为这种感觉的指代,“味”它也逐渐被用作文学和文论的接受范畴。
最早取譬于“味”大概是《左传》载晏子论“和与同异”(《左传·昭公二十年)。晏子以“味”隐喻一种特殊的音乐接受效果,即“声乐如味”。这种接受效果来自于音调和节奏的组合,即和谐,直接接受效果是平静,进一步的效果是和谐,即协调人际关系的顺序。从这段最早的取比“味”至少可以找到文字“味”三点规定:“味”生于“声”与“听”相互作用;“声”被“听”而得“味”,而不是全部“声”都能有“味”,有“味”声音必须是音调节律的相成相济“声”,这是被接受艺术一方的规定;“味”接受的效果是接受主体的平心和德。进一步分析,根据这三点规定,形成“味”,就在于被“味”能唤起某种情感体验的人。为什么要在某种情感体验中确定接受的规定?你可以提出三个基础:首先,音乐作为一个特殊的艺术类别,是情感体验的艺术,它不能表达更多的认知内容,它通过声音变化唤起情感体验,所以,产生“味”的这种“声”与“听”相互关系是一定的情感体验关系;其次,“声”被“听”而得“味”,这能“听”出“味”的“声”事实上,它能唤起某种情感体验“声”,“声”不同的唤情作用“声”目前,心理学已经进行了非常详细的研究,发现了声音唤起情感的生理基础;第三,“味”接受效果,即平静和美德,也是情感体验的效果。根据情感心理学和对和谐音乐的接受,可以平静焦虑,放松紧张,主体可以进入一种舒适安静的心态,这就是情感效果。可见,“味”最初的提议是指情感体验的接受过程和接受效果。
此后“味”被引入文学和文论,其情感体验的性质也一起被引入。文论中的经典。“味”论者有三人,即刘协、钟荣、司空图。这三个人谈起了。“味”不要离开情感体验,也可以说,对他们来说,“味”论都应作“情”的理解。
如刘勰说:“它以四序纷回,而兴贵闲;虽然物色复杂,但分析词还是简单的。让味飘而轻举,爱叶叶而更新。”(文心雕龙·物色》)“入兴贵闲”,“析辞尚简”,说的是原因“文”而“味”唤情规定。钟嵘说:“故诗有三义:一是兴,二是比,三是赋。文章已经尽了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润之以丹彩,使味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诗品序》)“兴”,“比”,“赋”它不仅被视为作诗的基本手法,也是相应内容的要求和规定。“兴”与“比”表现“意”与“志”,“意”与“志”都是一定的情感体验,是从一定的情感体验中诞生的。“物”,“物”又靠“赋”进入诗歌,所以诗歌“比”,“兴”离不开“赋”。写诗的关键是协调“兴”,“比”,“赋”三种手法,即所谓“宏斯三义,酌而用之”。这样,“味”即使可以接受效果,即使可以得到,“味之者无极”。可见,钟荣“味”也是情感体验的接受效果。
司空图谈“味”更恍惚:“文难,诗难。古今有很多隐喻,愚以为辨别味道,然后就可以说诗了。……《诗》贯六义,则讽刺、抑扬、Tíng@④储蓄,温雅,都在其间。……如果以全美为工,那就知道味外之旨。”根据司空图,“味”是一种难以指陈的接受效果,“味”具有超象超知的接受性。超象超知是可以接受的,所以司空图拿走了“味”更充分地交付给情感体验,因为从心理接受的角度来看,只有情感体验才能超越内外的微妙信息。在这方面,国外格式塔学派、瓦尔堡学派和现象学心理学学派已多次被揭示。当然,司空图并没有达到这些当代心理学的特殊程度,但司空图凭借丰富的艺术经验对此有所了解。至于司空图文本中提出的单一之一,“味”与调和之“味”差异,对和谐“味”作的“醇美”及“味外之旨”赞美是对的“味”更细微地区分了情感接受关系和情感体验,提出了更高的情感体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