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论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独立的话语体系
时间:2022-11-10 23:17 所属分类:文艺论文 点击次数:
广泛吸收古今中外合理的东西,有意识地丰富和完善中国文学理论的话语体系,必须深入学习,适当消化。20世纪后20年,大量西方文论引进中国,令人眼花缭乱。回顾过去,我们消化了多少?生吞活剥,浅尝辄止,非驴非马让人哭笑不得。就“意识流”就中国文论界、批评界、电影理论界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问题。比如意识流技术等同于意识流牵强附会,所以王蒙的作品被称为“意识流”作品。“意识流”创作原则,不等于“意识流”具体的创作手法,借用了“意识流”技术和技巧并不意味着扩展“意识流”的原则。20世纪80年代王蒙的无奈,说明了王蒙的清醒和理性意识。电影理论界也是如此,一般来说,“时空交错”界定为“意识流电影”标志,只触其表,未获其核。所以《小花》、《天云山传奇》被誉为小花“意识流电影”的代表作。与《广岛之恋》等真实的相比“意识流电影”我们真的指的是鹿为马的悲哀。在电影的表达语中,“意识流”时空交错是不可避免的,但时空交错并不等于时空交错“意识流”。传统的叙事话语如“倒叙”,“插叙”同样会产生时空交错,但不是“意识流”即使偶尔在电影中使用,“意识流”只要不跳出理性的规范,怎么能称之为呢?“意识流电影”呢?所以《小花》、《天云山传奇》根本不是“意识流电影”。
另一个例子是对解构主义的理解。解构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被引入中国,因此解构的概念很快成为文坛的一个时尚术语。然而,真正理解它本质和内涵的人并不多。一阵风吹过,留给我们的只是一个“解构”的概念。无论是解构主义的背景还是解构主义本身的缺陷,我们也知道,任何一种丰富多彩的外国主义和制度都不可能被我们复制。然而,我们真的不能把介绍当作潮流。我们需要冷静下来,做扎实的吸收和转化工作,积极吸收解构主义中合理的东西。就“解构”解构是一个破碎重组的过程,是消除二元对立造成的相互压迫的否定形式。否定的结果是通过断裂、碰撞和颠覆的过程来实现的。可以说,这是一种考虑问题的新思路,如果借以发挥,完全可以为我所用。对待文学遗产,核心是创新,我们的思维定势是传统-继承-创新。我们所有的教科书都无一例外地认为继承是基础,创新是目的。从文理的角度来看,它是无可挑剔的,但事实是,面对传统的强势,不继承也要继承,不继承就像拔头发离开地球。从逻辑上讲,传统的思维过程已经成为继承的继承,创新已经成为抓挠。创新的所谓目的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理念”不存在类型。在这种情况下,继承既是基础又是目的。按照传统的思维习惯,我们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而解构的方法可以让我们耳目一新。面对继承与创新的二元对立,毫无疑问,继承压迫创新。如果逆转,创新压迫继承。因此,逆转后,有必要改变原来的“继承”概念,如果是“继承”更换为“对话”,我们完成了解构的过程。因此,新的思维过程,即传统创新对话。这里消解了“继承”继承的概念,但继承的意义仍然存在。不同的是,它消除了继承对创新的压迫,使它成为可能“继承”从显而易见的统治地位转变为隐藏的自然地位,而不是人的意志,突出了显而易见的统治地位“创新”地位和作用只能在这个意义上实现“创新”目的,实现“创新”意义和价值。
建立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独立的话语体系,要注重基础理论的研究和界定,理性清理和转化古今中外的各种概念和范畴,使其在科学意义上相对稳定。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种独立的话语体系既不是西方话,也不是中国传统话,而是继承了传统,吸收了各种营养,具有当代中国时代的特点和文化底蕴,属于中国文学理论独特的话语体系,而不是其他话语。幸运的是,经过一百年的发展,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终于走上了学科化的轨道,为进一步科学化提供了前提。只要增强话语独立意识,有效防止话语掠夺和扩张,就能在世界文学理论的万花园中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