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论文
低血糖的预防和早期识别
时间:2022-01-10 21:03 所属分类:医学论文 点击次数:
由于各种原因、血糖降低的程度和速度、个体反应和耐受能力等因素,低血糖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在糖尿病患者血糖迅速下降的情况下,首先是大脑皮层受到抑制,出现意识模糊,有向性和认识力的丧失和言语不清;皮层下受抑制时,产生躁动不安,心动过速,瞳孔散大;中脑受累时,发生阵发性抽搐,不久即发生低血糖昏迷。一些病人,尤其是不稳定性和幼年型糖尿病,或胰岛素过量者,低血糖反应不易自愈,且呈恶性低血糖反应症状,并伴有急性精神病或癫痫样抽搐,并迅速进入严重昏迷状态。
1、低血糖临床表现。
1.1交感神经兴奋症状。
由于释放过多的肾上腺素,会出现心慌、出汗、饥饿、手抖、视物模糊、面色苍白、软弱、肢凉震颤、轻度血压升高等症状。
1.2中央神经系统症状。
大脑的能量来源以葡萄糖为主,一旦发生低血糖,就会有脑功能障碍,包括头痛、眩晕、定向力减退、吐词不清、精神失常、锥体束阳性、意识障碍直至昏迷。
1.3有些病人在多次低血糖症发作后会有无警觉的低血糖症,病人没有心慌、出汗、视力模糊、饥饿、虚弱等先兆,直接进入昏迷状态,持续时间长(一般可达6小时),剧烈的低血糖可以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可逆损伤。
2、诊断低血糖的标准。
2.1对于特定的病人,个人的低血糖标准可能存在很大差异,其症状可能与血糖值不一致。低于2.8毫摩尔/L就是诊断低血糖的表现。但是大多数健康的人都是在血糖低于2.5mmoL/L以下的情况下出现神经低血糖,而有些女性和儿童的血糖低2.5mmol/L没有任何症状。反之,有广泛动脉硬化的老年人,当血糖下降到3.33mmol/L时,可能会出现神经低血糖。
2.2普通病人在发生低血糖的情况下会出现低血糖三联征,即:低血糖症状和体征;血糖浓度低;血糖浓度上升到正常水平时,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
3种血糖症类型。
3.1低血糖反应。
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早期因餐后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可发生反应性低血糖,多发生在餐后4~5小时,尤以单纯摄糖为主。
3.2出现药源性低血糖。
在糖尿病病人中,最常见的低血糖症是由于药物治疗不当所致。在中低血糖的情况下,胰岛素治疗比较常见,口服降糖药中磺脲类药物对胰岛素分泌有刺激作用,所以各种磺脲类药物使用不当时都会引起低血糖症。
4糖尿病患者常会出现低血糖。
4.1不适当或过量使用胰岛素。
胰岛素能有效地控制高血糖,但胰岛素注射过多、剂型选择不当易导致低血糖。与中效胰岛素相比,长效胰岛素类似物能有效降低发生低血糖的风险。
4.2在服用降糖药时不适当服用。
磺脲类药物在口服降糖药中作用强,半衰期长,作用持久,代谢缓慢,容易发生低血糖。特别是肝、肾功能不全及老年病人,而且停药后有可能发生低血糖,仍反复发作。
4.3在饮食不规律或者处于应激状态下,没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食品摄入量不足或机体感染、手术、外伤等各种应激状态下的精神压力,往往会导致对胰岛素的需求增加来控制血糖,一旦应激状态缓解或胰岛素剂量没有及时调整,就会出现低血糖。
4.4过度锻炼。
患有糖尿病的人不正确的选择运动时间,如空腹、餐前运动或运动量过大,都不能及时增加膳食量或降低降糖药物剂量。特别是在运动相关肌肉附近注射胰岛素,能显著促进胰岛素的吸收,增加低血糖发生的危险。
4.5糖尿病人有胃瘫痪。
因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胃排空延迟,常使胰岛素治疗反复出现餐后低血糖;
6.肾脏功能下降。
胰岛素的失活、清除减少及降糖药的清除率降低都会发生低血糖。
4.7喝太多。
乙醇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异生作用,同时能提高胰岛素的降糖作用,过量饮酒会增加低血糖的发生。
4.8使用镇静剂。
安眠药因其镇静作用,会加重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的症状,使升血糖激素分泌进一步下降,引起低血糖。
4.9磺脲类药物在治疗中也可和其他药物发生作用。
例如水杨酸、磺胺、β-受体阻滞剂等,都可以通过减弱葡萄糖异生、降低磺脲与血浆蛋白的结合、降低药物在肝脏的代谢和肾脏排泄等作用,从而提高磺脲类药物的降血糖作用而引起低血糖。
4.10患有糖尿病的妇女在分娩后和在哺乳期内容易出现低血糖反应。
5、出现低血糖症状时要注意。
5.1夜间发生低血糖。
对夜间血糖的监测显示,成人和儿童糖尿病患者在夜间常有生化低血糖的发生,这种低血糖一般可持续数小时而不惊醒病人。夜晚低血糖可引起猝死。当病人睡前的血糖水平低于6.0-7.0mmol/L时,就意味着病人在睡前要进食。
5.2"Somogyi"效应。
病人于夜间发生低血糖,但由于未被察觉,于次日早上出现严重高血糖。其原因是在低血糖后,拮抗激素分泌反应,引起胰岛素抵抗,使病人出现“反弹”性高血糖。「黎明现象」即病人夜间血糖控制好,也无低血糖,黎明时短暂出现高血糖,其原因可能是皮质醇、生长激素等对抗激素分泌增加所致。
5.3早期出现糖尿病反应性低血糖。
较早发生于超重或肥胖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早期β细胞分泌反应迟钝,导致高血糖,高血糖,又刺激β细胞,导致高胰岛素血症,在进食4~5小时后发生低血糖反应。
5.4是不自觉的低血糖。
在经过了20年的治疗之后,1型糖尿病患者中有50%的患者发生了无意识的低血糖。严格控制血糖、急性低血糖、睡眠期间及饮酒,都可诱发无意识性低血糖。在合并自主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中,也易发生反复低血糖。
6.低血糖预防6.1加强健康宣教,对患者和家属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教育,以便早期发现病情变化,早期诊断,减少危害。
6.2低血糖症在使用促胰岛素分泌药物时,应清楚地告知糖尿病患者是否会发生胰岛素分泌。使病人认识到在降糖治疗时,要经常监测血糖。在服用胰岛素和降糖药时,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调节用药剂量。治疗期间如有特殊情况发生,应调整药物剂量,如有腹泻、饮食减少等。
6.3开始服用多种降糖药时,首先要从小剂量开始,然后根据血糖水平逐步调整剂量。
6.4饮食方面要有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要定时、定量,每天摄入量基本稳定。如果胃口不好或者身体活动增多,要及时调整药物的用量,如果有并发症,要及时就医。
6.5对于血糖控制不佳、正在注射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的患者,慎用镇静类药物和减少饮酒,在原则上应禁用。
6.6运动能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精神状态等。但对糖尿病患者而言,提倡适度运动。高强度的锻炼可以导致低血糖的发生,所以当有较大的运动量或较多的体育锻炼时,应及时补充或适当减少胰岛素的用量。
6.7自我血糖监测可显著降低低血糖发生。对夜间容易发生低血糖的病人,应在睡前监测血糖,如血糖过低,可在睡前适当加餐。对无症状低血糖患者应加强血糖监测,及时降低胰岛素用量,调整饮食及运动疗法。
总而言之,在低血糖状态下,人体内抗胰岛素的激素如胰高糖素、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肾上腺素等均有显著增加。所以每一次低血糖后,血糖升高,尿糖增多,就会导致糖尿病病情加重。重度低血糖、低血糖昏迷,可引起神经系统损害,如不及时抢救治疗,可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为此,应加强健康教育,充分认识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预防和早期识别,以提高广大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