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论文
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和临床特征
时间:2023-03-23 23:28 所属分类:医学论文 点击次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8年7月至2010年1月,我院急救中心住院部选择232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其中男性146例,女性86例;36~78岁,平均年龄61.4岁。232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中,不稳定性心绞痛150例,非ST段心肌梗死26例,急性ST段心肌梗死56例。
1.2方法
1.2.1分组和服药的方法
232例患者分为两组,一组110例,单独服用阿司匹林,每次100毫克,每天1次,连续14天;第二组122例,联合用药,除第一组相同剂量的阿司匹林外,每天服用75毫克氯毗格雷,连续14天。
1.2.2血小板聚集率检测
严格要求患者按上述服药方法服药。连续口服14天后,服用最后1剂后2~3小时内,患者空腹静脉血2.7ml,取凝血抗凝瓶,轻轻颠倒混合,立即送检,按要求操作,确保3小时内完成检查。
1.3评价标准
使用0.5阿司匹林抵抗mmol/L花生四烯酸作为诱导剂检测的电阻抗结果>0Ω,阿司匹林有反应,即检测结果大于0Ω。10氯吡格雷抵抗就是10氯吡格雷抵抗µmol/L二磷酸腺苷检测电阻抗结果大于10Ω,氯吡格雷有反应,即检测结果小于或等于10Ω。
1.4统计方法
在检测数据的统计中,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处理,两个组成的分析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花生四烯酸作为诱导剂检测到的232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只有12例电阻抗结果大于0Ω(4.5±2.8)存在阿司匹林抵抗,其余220例患者对阿司匹林敏感,最终得到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为5.1%。
3讨论
由于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在所有患者的临床应用中并不一致,在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中仍有缺血时间,即阿司匹林抵抗。近年来,大多数学者提倡用光学方法来诊断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率,但该方法操作复杂,重复性差,容易发生血小板体外激活。因此,本文阐述了用全血电阻抗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的新方法。为了解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和临床特征,本研究观察了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发生率为5.1%。阿司匹林抵抗不仅存在于健康人群中,也存在于各种基本患者中。这些分析结果可能是由于阿司匹林抵抗定义的不同,以及实验中血小板功能测量的具体操作差异。在具体的临床工作中,如果患者在接受阿司匹林治疗后仍有缺血性心血管疾病,临床医生应首先怀疑是否存在阿司匹林抵抗。同时,对于具有阿司匹林抵抗特征的高危患者,要注意检测患者是否有阿司匹林抵抗。二磷酸腺苷受体拮抗剂可用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